女性尿失禁、便秘、小腹坠胀……你可曾想过,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背后,都是同一个问题——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很多女性对这个病却知之甚少,或年轻的时候不重视,等这个“盆”出了问题才后悔。
二孩妈妈更易患“盆底病”
女性的“盆底”就像一张坚实的“弹簧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参与控制排尿、排便、性生活等重要生理功能。女性的盆底还要承载胎儿发育、分娩等重要任务。“盆底”如果长期负荷加重,随着年龄增长、怀孕、分娩等影响,一旦不堪重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轻者可出现阴道松弛、尿频、便秘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尿失禁、盆腔脏器膨出或脱垂(子宫、直肠等)、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已婚已育特别是二孩妈妈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更高,因为怀孕分娩会损伤盆底肌肉,且怀孕分娩次数越多损伤越大。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胎儿及附属物重量增加,盆底肌持续受重力压迫,导致慢性损伤,盆底肌肉逐渐松弛;分娩过程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拉伸、损伤,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韧带松弛,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
很多女性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缺乏基本认识,甚至认为生完孩子后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因为羞于启齿选择默默忍受,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别等生完二孩再锻炼盆底肌
在欧美发达国家,盆底肌评估、盆底康复等已经广泛普及,女性从产后42天开始常规进行盆底肌训练,从而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怀孕对盆底肌的慢性损伤,在生二孩时就已经累加了。特别是头胎产后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如果不及时修复,在怀二胎中症状会更严重。如果女性在初产后积极锻炼盆底肌,维持良好的盆底功能,第二次产后更容易唤醒肌肉神经,因此别等到生完二孩再做盆底康复。
如果发现问题,应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促进盆底康复的方法很多,如产后按摩、自身盆底肌肉康复锻炼、物理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等。很多孕妈妈都知道,通过有意识、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就可以加强盆底肌的力量,可是大部分女性不懂得如何收缩盆底肌。西医常用的盆底功能康复技术主要是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该方法通过精确客观的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肌纤维受损类型,再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及弹性,使盆底肌肉恢复正常。如果能够结合中医耳穴埋籽等护理措施效果会更好。
有的做剖宫产的女性认为不用做盆底功能锻炼,这个认识也比较局限。因为剖宫产对盆底的保护作用是有局限性的,顺产与剖宫产相比并未增加盆底疾病的发生率。主要由于怀孕时逐渐增大的子宫、胎儿对盆底肌的长期压迫,加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盆底肌肉松弛。所以,剖宫产女性同样也需要进行盆底康复锻炼。(医院妇产科林翠萍/杨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