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异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二时辰养生背后的科学意义 [复制链接]

1#

原创:方泓

随着此前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市民们又掀起了中医养生的热潮。“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会遵循大自然规律而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月份﹑甚至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时辰,都存在着“天人相应”,这些节律性影响着机体的气血盛衰﹑经络流注﹑以及脏腑强弱,所以传统中医倡导人体顺应自然而养生。依据12个时辰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能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实现通经防病之目的。这是中医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但是我们普通市民只要不违背主要的中医养生原则,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慢病情况,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不必机械照搬。

十二时包括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昏、人定。十二辰的内容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体经脉沿着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等十二条经脉依次循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以及时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运用中医十二个时辰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表明,人体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系统之间的协调具有时间效应和节律性,主要体现在人体生物钟的调节﹑生命体征的微调变化﹑激素分泌的节律改变﹑器官组织功能的亢奋抑制﹑以及药理作用的效率规律等。表现在循环﹑内分泌﹑消化﹑呼吸等各系统的疾病中普遍存在疾病的时间节律性,为临床观察病情、诊断疾病以及指导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呈现白昼高夜间低,多呈现“双峰”,因此应该使降压药针对血压的峰值作用。频发室早的发生也具有昼夜节律现象,24h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中医酉时相对应。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时段为0~9时,例如心肌梗死在卯时﹑辰时的发生率为35.2%,酉时﹑戌时的发生率为39.3%,较其它时辰明显增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也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其中0~12时为脑出血高发段,0~6时为脑血栓高发时间段,午后为次高发段,在高发时间段可留意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发病先兆。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早晨到中午血糖明显高于夜间,因此餐前增加胰岛素可防止高血糖发生,在晚间需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血糖过低。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发病时间与时辰的关系具有显著意义。消化道疾病多发生于秋冬季,并且夜间为高发时段,尤其是子时。喉源性咳嗽好发于晨起﹑睡前﹑夜半,其中丑时﹑卯时﹑亥时分别占21.25%﹑26.25%以及39.17%,并且卯时以轻度咳嗽为主,丑时和亥时以中度咳嗽为主。哮喘患者在夜间和清晨发病加重,尤其好发于0~4点,因此要提前用药防止哮喘发作。

依据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特点,养生建议如下: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为胆经主时,此时入睡对防治肝胆疾病和养护阳气至关重要。丑时(凌晨1~3点)为肝经主时,此时熬夜容易导致肝功能受损。寅时(3~5点)为肺经主时,深度睡眠有助于养肺,不提倡过早晨练。卯时(5~7点)为大肠经主时,晨起适量饮水,有助大肠传导功能,防止便秘等病。辰时(7~9点)为胃经主时,此时早餐,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巳时(9~11点)为脾经主时,适当运动,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午时(11~13点)为心经主时,餐后午休,有利于养心安神。未时(13~15点)为小肠经主时,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肠受盛化物。申时(15~17点)为膀胱经主时,此时多喝水,利于代谢产物排泄。酉时(17~19点)为肾经主时,宜按时晚餐,以助“后天养先天”;另需防过劳,以助藏精。戌时(19~21点)为心包经主时。此时适量运动或娱乐,有助于气血运行,怡养心神,养护心气。亥时(21~23点)为三焦经主时,此时准备入睡,有助于水谷、诸气运行,养颜益寿。

十二时辰养生较多地运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市民在养生过程中不可过分拘泥于形式,应该结合自己的体质和慢病情况,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健康的目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