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异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邓朴方回忆1975年周总理进手术室前还惦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革命年代的友谊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也不会被世事的无常颠覆。

相反,越是困难时刻、越是在危局中,越能凸显出真正的战友情。新中国成立距今已72年,从无到有、从沉寂到重生,无一不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温情流露,也不由得让人感动、向往。

在纪念周总理周年诞辰之际,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回忆了周总理与父亲邓小平之间的感人事迹,试图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重塑一代伟人形象。

周总理在危亡之际对老战友的保护,对国家发展的殚精竭虑,在质朴的语言中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也能由此对那段往事多一分了解,对那份感情多一份解读。

邓朴方

从巴黎到北京

邓小平与周总理的友谊早在旅法之时便已初见端倪。当时的旧中国千疮百孔,一大批怀揣着救国梦的有志青年不得不远渡重洋,希望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学到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以此来拯救中国。

那时的邓小平只有16岁,从巴蜀之地来到热情的法兰西,邓小平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进入学校,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领略学术的独特魅力。

然而,现实很快给这位小小少年上了一课:在巴耶中学学习了5个月后,邓小平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了。

邓小平年轻

轻松的校园生活从此离他愈来愈远,他不得不开始努力工作,以赚取自己在法国的生活费。在打工的过程中,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也结识了其他从中国来的有志青年,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他明白了什么是压迫、什么是自由,也确定了自己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周总理领导的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其中最年轻的团员之一,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年的周总理

与邓小平的青涩、懵懂不同,当时周总理已经22岁。

在学识上,周总理先后毕业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被南开“校父”严修誉为有“宰相之才”,其学问见识都已经渐成体系;

在实践活动中,周总理是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积极参与了“五四”爱国运动。

因此,周总理远渡重洋,更多的是基于原有知识对革命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为的是更好地重构思想,为接下来的领导工作做准备。

周总理

邓小平与周总理就相识于周总理主持领导的旅欧少共。当时的留学生手头都不宽裕,邓小平等人需要每天打工赚钱,而家道中落的周总理因为有南开“范孙奖学金”的资助,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革命运动上。

周总理临时租住的公寓也就成为了组织的活动地,就是在这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中,旅欧少共的机关刊物《赤光》诞生了。

周总理负责策划、撰稿等重要内容,而年龄尚小的邓小平则与李大章一同负责刻蜡板和油印。

邓小平因字迹整洁美观、排版工整,更是获得了“油印博士”的美称。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周总理更是号召大家一起开了一间“中华豆腐店”,中国式的豆腐风味独特,卖得非常好,不仅能贴补成员们的生活开销,还能充当活动经费,成员们也在活动中一同进步、一同成长,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当时年轻、朴实的邓小平来说,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周总理无疑是兄长般的存在,在异国他乡给了他亲人般的温暖。到后来回忆起留法学生和哪位关系最亲密时,邓小平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是周总理,我一直把他当成兄长,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

等到年,邓小平调回北京,两人又开始了密切地合作。多年的相识让他们工作默契,邓小平对周总理十分尊重,而周总理对邓小平亦是十分赏识。在周总理出国访问期间,一般都是由邓小平负责总理的工作,或许从那时起,周总理就在有意无意地将邓小平当作接班人在培养。

周总理对邓小平的帮扶

作为开国元勋的邓小平,几乎见证了共产党和共和国诞生、崛起的每一个阶段。而邓小平政治生涯和人生的拐点却发生在年。

那一年,一向刚硬桀骜的邓小平遇到了投身革命以来最大的危机,可即便是如此境况下,周总理也仍像当年在法国时一样,给予了邓小平全部的保护和支持。

邓小平处事刚硬,早期的旅法生涯也让他思想更为活跃、大胆,因此在处理工作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得罪一些人。

在八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人分为了一线、二线,邓小平成为了主持一线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在这个时期,邓小平与毛主席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身居一线的邓小平开始与毛主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这也为之后邓小平在动乱时期中被打倒埋下了伏笔。

在邓小平被下放江西时,林彪暗示江西革委会要将邓小平派到条件更为艰苦的赣州。但当时的邓小平已经65岁,多年戎马让他的身体已经不那么康健,纵使林彪其心可诛,周总理还是尽量周旋,顶着重重压力,要求江西方面将邓小平安排到了南昌附近,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

可当时周总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处于旋涡中的周总理陷入了两难:要么公然反对“文革命”,被四人帮打倒;要么继续主持中央和国家工作,背负着老同志的不解和骂名,尽量将“文革”的损失降到最低。

处于二难选择中的周总理坚定地选择了第二条路,当时有毛主席保护的他,相较于其他领导人来说,境况要好得多,况且也唯有他能担起这份责任。

当时的周总理可以说是在苦海中挣扎、在困境中搏斗、为共和国的未来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后来,由于长期患病,心力交瘁的周总理逐渐认识到只有邓小平的才能和手段才能在文革后迅速稳定大局,若是再失去邓小平,国家的未来将不可设想。因此,周总理开始适时地在中央为其寻求起复的机会。

邓小平与毛主席长期的书信联系以及周总理在中央的殚精竭虑都为邓小平的起复埋下了伏笔,而陈毅元帅的逝世则为邓小平重返中央提供了契机。

陈毅元帅逝世后,毛主席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但本不欲出席追悼会的毛主席最后还是亲临现场,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这就释放出了一个信号,表明在毛主席心中,尖锐的对立已经开始缓和。借着毛主席对林彪的批评,周总理不失时机地再次向毛主席进言,希望能将邓小平调回中央主持工作。

周总理与毛主席

在征得毛主席的同意后,周总理带病亲自安排邓小平的回京事宜。当时的周总理已经确诊了膀胱癌,再加上心脏病以及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当年延安的“美髯公”已经迅速衰老,变得十分消瘦。但为了邓小平回京的阻力能小一些,回京后的工作能迅速开展,周总理不得不带病上阵,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为邓小平排除一切阻力。

在带着邓小平参加了多次国内外重大活动,几次为其站台后,周总理的身体终于到了难以坚持,需要住院治疗的地步。

周恩来与主席

年8月,病势沉重的周总理在病房中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

信中,周总理列举了邓小平出色的工作能力,直言希望邓小平代替自己担任党内和国家的所有职务。或许此时的周总理已经将这封信当成了他为这个新兴国家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同年9月,周总理病情恶化需要进行第四次手术,在进手术室之前,他拉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道:“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

当时病床前围了许多人,周总理此言是说给所有人听的,他要告诉其他心怀不轨的人,邓小平是一位永远心怀党、心怀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他永远支持邓小平的工作。

但幸运的是,周总理最终还是熬了过来,即使身在病床上,也始终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

到了11月,邓小平在与毛主席谈话后不欢而散。谈话结束后,医院与周总理通气。而此时的周总理已经开始昏睡了。

当他醒来听到邓小平讲完事情经过后,即便声音虚弱颤抖,但也能听出隐含怒气,他瞪了邓小平一眼道:“你就不能忍一忍?”。

这既是对老友言行不当的气愤,也是对他去世后对邓小平境况的担忧。

从法国起便结识的两人都深谙对方的脾气秉性。周总理明白再度回京的邓小平已经改变了不少,但骨子里的桀骜刚正却还在。这种秉性无疑是好的,但当自己离去,又有何人能护住邓小平呢?

果不其然,在年,周总理逝世后,邓小平的工作被处处制肘,后来,邓小平再复出主持工作,而此时,周总理已经已经长眠,再也看不到共和国的曙光了。

邓朴方后来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周总理是最温文尔雅的君子,待人亲切,擅于处理人际关系;

而父亲邓小平则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总是给人刚硬的印象。

可就是在那段时间中,一向耿直的邓小平开始变得委婉圆滑,这对于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和其家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但对于要重塑其性格的邓小平本人来说,其中的艰辛与痛苦却不能与外人道之。

结语

用邓朴方的话来讲,周总理与邓小平是真正的知己。两人一路从巴黎到上海再到北京,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照。

周总理对邓小平的赏识和关爱,无微不至,令人动容。但从其根源来讲,将他们绑到一起的是共产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我们何其有幸能拥有两位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个人才能都震古烁今的领导人,正是他们的殚精竭虑才构建起了今天的中国,才能让中国再度屹立于东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