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836.html为什么很多人
在朋友圈发自己打吊针时的照片?
因为他想告诉大家,
自己还没有放弃治疗。
——一个不太好笑的冷笑话
感冒发烧了?医院挂个水...这种想法似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平时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去打吊针,因为啥?见效快呗!
不过未来,“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的基本原则就要实现了,意思是——不提倡抗菌药物静脉输液!STOP
浙江将逐步
取消门诊输液
最近,浙江省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医院和儿科,医院应该率先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医院、各医院儿科及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逐步减少,直至停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这也意味着,将来病人需要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只能去急诊或住院输液了。
医院早已实施“门诊不输液”
年1月11日,浙江省卫计委下发了这个通知,目前,这个“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抗菌药物”的规定执行情况如何?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
其实,早在这项通知实行之前,杭州有医院已经开始实行“门诊不输液”的规定。最早实行“门诊不输液”的是浙江大学医院。医院负责人介绍,从建院开始,医院就不设置门诊输液室,医院在建院初就引进的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
成立于医院在建院初期,参与业务指导的美方院长与专家团就坚持“门诊不输液”。据介绍,当时的美方院长为了严管门诊输液,每天一有空就在院内转悠,看见输液的患者要追问为何输液,是否能吃东西。甚至一次在看到进修医生也在输液时,大为恼火,要求找出给他开药和输液的医生。到现在,医院坚持门诊不输液,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从年8月开始,浙医二院也开始实行“门诊不输液”。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周权说,医院的执行力度很大,门诊药房停止发放注射剂,医生也开不出静脉给药处方。就算有患者主动要求,也会被医生耐心告知静脉给药可能带来的风险危害,用口服药物代替静脉给药。
医院,医院也开始实施“门诊不输液”的规定,比如,医院已经开始这一做法。
WHAT每年至少20万人
因用药不当致死
俗话说“是药三分*”,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虽然近年来我国已采取多项措施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但许多市民对抗生素认识不足,甚至主动要求注射抗生素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慎用抗生素。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曾繁典表示,我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感冒使用静脉输液的现象比较普遍,静脉注射已成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大隐患。“静脉输液的过多过乱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曾繁典提醒,市民遇到头痛脑热最好选择口服药或肌肉注射,尽量避免静脉输液。
NO输液?
等于一次小手术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因为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治疗。
门诊输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还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无药可用。还有就是许多中老年人青睐的“万金油”——中药注射剂,也是近年来滥用的药物之一。
输液对人体最大的危害: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克,是美国的10倍。分析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大医院全面取消门诊输液实质上切断了医疗机构“大输液”的财路。
事实上,滥用静脉滴注的危害是长远的甚至是危险的,其表现如下。
危害一:导致输液反应,发热最常见
静脉滴注的输液反应包括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等)而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保存不良等所致。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烧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搏加快等症状。如果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快速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还会因循环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剌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输液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也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病人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如空气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空气气量多可引起严重缺氧,导致立即死亡。
危害二:导致过敏反应,会危及生命
输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过敏反应主要是过敏原刺激人体肥大细胞产生抗体(IgE),这种抗体如果长时间没有过敏原的再次刺激会被人体免疫细胞清除,当致敏的IgE再次结合过敏原,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等慢反应物质,导致皮肤瘙痒、组织液渗出等血管病变。此时机体需要清除这些有害物质,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来吞噬清除异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危害三:输液时带进微粒,易堵塞毛细血管
输液中的微粒质量控制为限度检查,也就是说有微粒是肯定的,无微粒是相对的,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
据了解,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
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才真正需要输液:
1.吞咽困难
2.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3.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WHY医院门诊输液
为何不禁止?
业内专家称,可能是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才保留了医院可以门诊输液。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在门诊保留输液,有一定的合理性。
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
(安徽省卫计委年8月发布)
内科
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外科
能简单治疗,不静脉注射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儿科
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输液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妇科
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环境”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年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专家表示有些“发炎”不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导致滥用。这53种疾病,只有病情危重才需挂水,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要求该省医疗机构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加强对医师培训和指导,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综合钱江晚报、央视新闻、扬子晚报、齐鲁晚报)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