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创始人、是男科学创始人、学科带头人,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王琦老师在年出版的《中国体质学》一书。
一、中医体质理论渊源????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帝内经.灵枢》是医学史上论述人类体质现象最早、最全面的一部医学文献。
二、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秦汉时期——《内经》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2、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
3、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现代——中医体质理论的系统整理与现代研究和应用,中医体质学学科的建立。
三、体质形成
1、先天禀赋《内经》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这寿夭各不同”《灵枢.天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灵枢.论痛》“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
2、后天因素
(1)地理环境与气象因素《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从成造成了五方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素问.异法方宜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不同地理条件的体质物*(《素问.五常*大论》);
(2)饮食因素“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奇病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生气通天论》)
(3)性别、年龄因素内经认为:“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的不同”(《灵枢.卫气失常》)
3、体质过程论
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中医认为,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个体在其自身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体质阶段,不同的个体之间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其体质发展的过程也不相同;不同性别的人体质的特性和发展的过程就有一定的差异,某些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和特异性体质也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
4、心身构成论
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中医认为,体质包括了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两者都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揭示了心理特征与躯体特征间的规律性联系。E.Kretschmer从形态——生理——心理的观点出现,提出了气质与体型相关的假说,他把人的体型分为矮胖型、瘦长型、力士型、发育异常型,他认为躁郁症多见于矮胖型,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癫痫症多见于力士型,从而提示了形态特征与精神病发病的联系。
5、环境制约论
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说来,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多居住在高房广厦之中,体力劳动较少,因而体质虚弱,腠理疏松,易患各种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其饮食多膏梁厚味,油腻腥膻,所以又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或湿热型体质,因面在治疗上此类病人要在治疗主症的同时,配合化痰祛湿或清化湿热的药物,以照顾其体质的特性。
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多居住在陋巷茅茨,体力劳动较多,因此,体质强壮,腠理紧密,不易患外感性疾病。由于其饮食精粝,饥饱不时,故其人多损及脾胃,而致元气虚弱,在治疗这类病人时,也要考虑到其体质的这个特点。
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东方之人,海滨傍水,食鱼而嗜咸,肤色较黑;西方之人,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以油脂类食品为主要食物;南方之人,地处低下,水土弱,多雾露,喜欢吃酸的和肉类食物;肤色红润;中中原一带的人,地处平原而多温,杂食五谷,不爱运动。
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
6、遗传决定论
毫无疑问,体质差异个体体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种由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同,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得要条件。中医学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于心,*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
体质差异的本质即在于这种由禀赋所决定的体内阴阳气血多少的不同。
“老壮不同气......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灵枢.营卫生会》)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逆顺肥瘦》)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分别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变化特征,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内经》认为不仅有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方面的男八女七的时间差异,而且还有男子衰老始于肾,女子衰老始于阳明,以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灵枢.五音五味》)的差异。
7、社会环境与心理因素
“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素问.疏五过论》)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素问。疏五过论》)
四、体质的分类及类型
1、五行归属方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将不同体质的人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主型,每个主型下再划分为五个亚型,共分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2、阴阳含量划分法《灵枢.通天》篇将不同体质的人划分为多阴而元是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少阴的少阳之人及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五种体质类型。
3、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灵枢.逆顺肥瘦》篇划分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及壮士等。《灵枢.卫气失常》篇中将肥壮划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体质。《内经》还根据不同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心理特征分类法:《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刚柔分类;《灵枢.论勇》篇中的勇怯分类;《素问.血气形志》篇中的形志苦乐分类法等。
体质五行分类表
类型
地区
肤色
形态特征
举止
心理特征
时令适应能力
五音
阴阳上下属性
性格
木形
象东方地区的人
苍色
小头、长面、太肩背、
直身、小手足
少力
好有才、
劳心、
多忧、
劳于事
能春夏、
不能秋冬
上角
大角
钛角
左角
判角
上徵
足厥阴
左足少阳之上
右足少阳之下
右足少阳之下
左足少阳之下
手少阴
佗佗然(雍容自得貌)
遗遗然(退让貌)
推推然(勇于进取貌)
随随然(柔顺随和貌)
恬恬然(方正端直貌)
核核然(直诚朴实貌)
火形
象南方地区的人
赤色
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身材不高,面尖,但肩背肉丰满)
行安地、疾心、行摇
有气轻财,少信多虚,见事明,好颜急心
能春夏不能秋冬
质徵
右徵
少徵
质判
上宫
左手太阳之上
右手太阳之上
右手太阳之下
左手太阳之下
足太阴
肌肌然(浮躁貌)
鲛鲛然(活跃爽快貌)
慆慆然(乐观喜悦貌)
支支颐颐然(怡然自得貌)
敦敦然(诚实忠厚貌)
类型
地区
肤色
形态特征
举止
心理特征
时令适应能力
五音
阴阳上下属性
性格
土形
象中央地区的人
*色
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肥胖丰满、上下匀称)
行安地、举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
太宫
少宫
左宫
加宫
上商
左足阳明之上
右足阳明之上
右足阳明之下
左足阳明之下
手太阴
婉婉然(婉转和顺貌)
枢枢然(灵活敏捷貌)
兀兀然(勤奋自主貌)
坎坎然(端诗持重貌)
敦敦然(敏厚诚实貌)
金形
象西方地区的人
白色
方面、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小精干)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史
能秋冬
不能春夏
钛商
左商
少商
右商
上羽
左手阳明之上
右手阳明之上
右手阳明之下
左手阳明之下
足少阴
廉廉然(洁身自好貌)
监监然(善于辨察貌)
严严然(严肃庄重貌)
脱脱然(潇洒超脱貌)
汗汗然(行为不洁貌)
类型
地区
肤色
形态特征
举止
心理特征
时令适应能力
五音
阴阳上下属性
性格
水形
象北方地区的人
黑色
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下尻长,背延延然(面背皆瘦,肚大而尻背修长)
动手足,发行摇身
不敬畏,善歁给人,截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
桎之人
大羽
众之人
少羽
左足太阳之上
右足太阳之上
右足太阳之下
左足太阳之下
安安然(心胸坦荡貌)
颊颊然(得意貌)
清清然(性情坦白貌)
纡纡然(纡曲不爽貌)
体质阴阳含量分类表
类型
阴阳含量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行为特征
太阴之人
多阴而无阳
其阴血浊,其卫阳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
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厚之(阴险,深藏不露,贪婪)
黜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皮肤黑个大而卑恭)
少阴之人
多阴少阳
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
小贪而贼心,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幸灾乐祸、嫉妒,无同情心)
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行为*崇、阴险贼头贼脑貌)
太阳之人
多阳少阴
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随遇而安,说大话。自信,失败而不追悔)
轩轩储储,反身折腘(形容趾高气昂,挺胸撷肚)
体质阴阳含量分类表
类型
阴阳含量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行为特征
少阳之人
多阳而少阴
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
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精细,自己抬高自己,好外交而不能踏实做事)
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
阴阳平和之人
阴阳气和
血脉调
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
是谓至治(举止泰然,不慕名利,婉转谦逊)
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
体形与机能特征分类表
分型
体质特征
肥人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
壮人
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水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
瘦人
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具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肥瘦适中
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
壮士
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
肥胖体质分型
类型
形态特正
生理特征
气血多少
膏型
肌肉不坚、皮缓纵腹垂腴
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多气
脂型
肌肉坚皮满其身收小
其肉坚、细理者热
血清气滑少
肉型
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
精理者寒
多血
体质勇怯分型与特征
类型
外部特征
与内在脏腑功能关系
勇
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
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毗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
怯
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髃(骨亏)短而小
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太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
体质形志苦乐分类表
形志苦乐
发病
治疗
形乐志苦
病生于脉
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
病生于肉
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
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
病生于咽嗌
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药
?
五色体质分类表
分型
五行属性
形态
易感邪气
*色
土
薄皮弱肉
不胜春之虚风
白色
金
薄皮弱肉
不胜夏之虚风
青色
木
薄皮弱肉
不胜秋之虚风
赤色
火
薄皮弱肉
不胜冬之虚风
黑色
水
皮厚肉坚
不伤于四时之风
色不
薄皮弱肉
不胜长夏之风
?
形态机能分类表
体质类型
形体外部特征
易发之病
肉不坚腠理
腘肉不坚而无分理,肤粗
善病风
五藏皆柔弱
薄皮肤,目坚因以深,长冲直扬心刚多怒
善病消瘅
小骨弱肉
颧骨小皮肤薄,肌弱无腘,臂薄满满然
善病寒热
粗理肉不坚
善病痹
肠胃恶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淖泽
善病积聚
?
体质地域分类表
方位
地理气候特点
生活特点
肤色
易感之病
东方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食鱼而嗜咸安其处
黑色疏理
痈疡
西方
金玉之域沙石之外
华食而脂肥民不衣面褐
病生于肉
北方
地高陵居风寒冰冽
乳食、乐野处
藏寒生满病
南方
地下水土弱露所聚
嗜酸而食胕
赤色致理
挛痹
中央
地平以湿
食杂而不劳
痿厥寒热
?
四、体质的分类及类型--后世医家对体质的分类
1、张景岳——脏象阴阳分类法
体质类型
体质特性
医家
阴脏型
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
过饮(酒)不觉其热,但觉其寒性凝滞停饮,腹胀泄泻,诸寒邪作矣
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大爽,大便一日一度,决不坚燥,甚则稀溏。
张景岳
陈修园
程芝田
阳脏型
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
过饮(酒)不觉其寒,但觉其热,热性迅发则吐血,而疮诸热症作矣。
一切饮食必喜寒冷,但觉辛热之物,口中便是干燥甚则口疮咽痛,大便数日一次,必然坚硬,甚则燥结。
张景岳
陈修园
程芝田
平脏型
热之可阳,寒之可阴
?
或寒饮或热食,但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坚不满
张景岳
?
程芝田
2、叶天士、华岫云--阴阳属性分类法华岫云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根据叶氏辨证,从形态特征、肌肉的坚结与柔软及面色、面型和肤色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两型,指出:“其人色苍杰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氏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临床各种不同体质现象的论述,归纳总结出叶氏临床所论体质的六种类型:
1)、木火质:色苍赤,形瘦而肌肉坚实,善怒喜动,能食,咽痛声嘶,易咳逆咯红,脉实。多见于少壮之人。本型易动火生风,伤阴。胃阴虚相当于此型的亚型,多兼有纳减、口干、便燥或干咳。
2)、湿热质:形盛体丰,而垢油亮,眼筋红*、痰粘浊,大便燥结,多发痈疽、痔疡。多见平素嗜食甘肥厚味酒肉者。
3)、肝郁质:情志不畅,脘闷胁痛,不思纳谷、善嗳噫,月经不调,或经来即病、痛经,乳胀痛,怒则腹痛,平素择辛酸、爽口之食,脉涩。多见于妇女及长期精神抑郁者。
4)、阴虚质:形瘦,脉虚细或左脉坚搏,口燥咽干,手足心热,暮夜火升、口糜、梦遗、舌红赤、春夏病甚,多有纵欲伤精或失血史。
5)、阳虚质:形躯丰溢,肤色柔白,肌腠疏松,脉微小,畏寒怯冷、大便滑泄、腰脊痿痛。
6)、脾虚质:形瘦、肤色*而枯,疲惫倦怠,胃弱少纳,腹胀便溏,气短自汗,浮肿、脉弱,多见于过劳、失血、饮食失常者。
3、章虚谷--阴阳虚实分类法清代医家章楠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四种类型。
1)、如形瘦色苍,中气足而脉多弦,目有精彩,饮食不多,却能任劳,此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火,须用滋阴清火。若更兼体肌丰厚,脉盛皮粗,食啖倍多,此阴阳俱盛之质。平时少病。每病多重。以邪蓄深久故也。须用重药,如大*、芒硝、干姜、桂、附之类。寒热之药彼俱能受,以禀厚能任削伐,若用轻药,反不能效也。
2)、如体丰色白,皮嫩肌松,脉大而软,食啖虽多,每生痰涎,此阴盛阳虚之质。目有精彩,尚可无妨,如无精彩,寿多不永,或未到中年,而得中风之病。每病虽热邪,药不可过寒,更伤其阳,阳微则防其脱,热退须用温补抶阳。若更兼形瘦脉弱,饮食不多,此阴阳两弱之质。倘目有精彩,耳轮肉厚端正,其先天尚强,神清智朗者,反为大贵。若目无彩,神气昏庸,必多贫夭。
3)、凡阴阳俱弱之质,常多病,却不甚重,变不能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但宜和平之味,缓缓调之。
4、陆晋生--病性分类法近代医家陆晋生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性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划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陆氏在《(鱼孚)溪医论选》中著有“论人身体气实分四种”,所论四种体质类型特征为:“湿热体气,平者无病,太过则病,偏胜变病。其状面色深*、润而有光,唇色红紫而不枯燥,舌质红,舌液多,舌苔厚腻而*、或罩深黑色于上,大便时溏时结,而深*气臭,小便*,此其据也。”
若湿从热化,偏于燥热之体气,其状面色干苍有光,唇色深红或紫而燥,舌质深红,扪之糙,舌形瘦,舌涎少,舌苔色深*而薄或带红,大便干燥,色深*气臭,小便短赤,此其据也。若热从湿化,偏于寒湿之体气,其状面色?白,或晦*,唇色淡白,或带淡黑,舌质淡舌形胖,舌涎多,舌苔薄而润,或罩淡黑于上,大便溏薄,色淡*气腥腐,小便清长,此其据也。若燥热而阴损及阳,寒湿而阳损及阴,则变为寒燥体气,其状面色萎白而发干,唇色淡白而枯燥,舌质淡,扪之涩,舌形瘦,舌涎少,舌苔薄白而不润,大便干结而色淡气不臭,小便清而短少,此其据也。若燥热而阴损及阳,寒湿而阳损及阴,则变为寒燥体气,其状面色萎白而发干,唇色淡而枯燥,舌质燥,舌质淡,扪之涩,舌形瘦,舌涎少,舌苔薄白而不润,大便干结而色淡气不臭,小便清而短少,此其据也。“
5、金子久--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清末代初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的阳虚、阴虚两型。他在论”体质与禀赋嗜好与病有关“中认为:”体胖丰腴,肌肤柔白,阳虚禀质显然;形瘦尖长,皮色憔悴,阴虚木火无疑。年逾弱冠,素质清癯,木非松柏贞固之姿,瘦怯之体,阴分固虚,阴虚火旺,固其常也。体质魁梧,似属阳虚,素嗜茶酒,必有内湿,湿痰偏多,阳分无有不亏也。“(《金子久专辑》)
五、现代体质分型
1、七分法王琦等根据中医理论的有关论述,在临床体调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头面形色、肤色、目、鼻、口、四肢、舌脉、性格、饮食、二便、体质成因、发病后的病变特点和用药宜忌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体质划分为七种类型:即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宠庞万敏氏根据临临床实践、结合历代医家对体质的有关论述,将体质划分为如下七种类型:正常质、实热质、气滞血瘀质、痰湿质、虚寒体质、气血两虚质、阴虚质。各型体质特征为:
1)、正常体质:体强力壮,精神充沛,面色润泽,胃纳佳良,二便调匀,舌淡红苔薄白,脉象从容均匀,和缓有力。即所谓阴阳和平之人。
2)、实热体质: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脉数实。
3)、气滞血瘀体质: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有或瘀斑,妇女可见月经闭止,乳房胀痛等。
4)、痰湿体质:形体肥胖,眩晕目昏,脘腹胀满,口干不欲饮,食凉便溏,纳食少,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5)、虚寒体质:面色不华,四肢厥冷,恶寒怕冷,喜热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脉迟缓无力。
6)、气血两虚体质: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心悸失眠,舌谈而嫩,脉细弱。
7)、杨常青氏根据中医淀粉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理论,结合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对体质的生理形态与功能状态进行了临床分型,将体质划分为七大类型:即和平质、阴弱质、阳弱质、阴盛质、阳盛质、湿腻质、淤滞质。
2、六分法
1)、匡氏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为依据,将体质分为六大类型:即正常质、晦涩质(如气血亏者)、腻滞质(如痰湿易盛者)、燥红质(如阴亏者)、迟冷质(如阳易衰者)、倦?质(如气血易虚者)。
2)、何裕民等根据临床观察,将患者的体质类型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制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淤滞质六大类。
3、九分法母国成氏认为病变过程中的体质变化已不是单纯的体质变化,应属于一种“病质状态”,并将这种“个体病质”划分为九种类型:即无力质(气虚)、苍白质(血虚)、粘液质(阴盛)、奋力质(阳盛)\结障质(气滞)、各型特征为:
1)、无力质(气虚):多由于年老体弱,或急、慢性疾病的消耗,造成以体力或脏腑功能下降,为基本表现的临床征象。
①形体多呈虚赢型,肌肉无力,软弱及困乏感;
②可见心悸、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以及自汗、食欲不振等。
③可有脏器下垂,其中包括胃、肾、膀胱、子宫、肛门等。
2)、苍白质(血虚):因平日劳思过度,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或失血过多(包括长期慢性失血),而造成全身营养缺乏征象。
①以面部、口唇、眼睑爪甲为主,全身肌肤、粘膜色泽均呈苍白干枯样,甚则萎缩、干瘪;
②有头昏目黑,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震颤。全身有倦乏、软弱感;
③心率加快,心尖搏动强烈;
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
3)、粘液质(痰湿):因饮食失节,过量烟酒肥腻而成,以病理分泌,代谢物过盛或蓄积而表现出的临床征象。
①体型虚肥,全身肌肉沉困酸乏感,四肢望月背尤甚。变可见皮下绵软,滑润之包块;
②食欲不佳,伴有恶心呕吐、口腔甜腻感,大便溏泻或感觉涩滞不畅;
③口腔、气管、皮脂腺、胃肠、旁胱、妇女宫腔等各器官的排泻物及分泌物,以及疮疡疱疹及浸出物,数量增加、质地改变,有异常气味等。
4)、紫滞质(淤血):以血流循环行滞缓、淤积而表现出的临床征象。
①皮肤干枯皲裂,汗毛脱落或青筋暴露,指趾末端、口唇部、局部肌肉、舌质可呈此蓝色改变。亦可见肢体肌肉麻木,全身或局部烦热感;
②局部组织硬度增强,脏器损坏或顽固性肿大,伴见锐性痛感;
③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
5)、迟弱质(阳虚):因内伤久病,或年老体衰导致生理机能低下,热能不足为主要表现。
①精神萎靡,体温不足,腰痛酸软,四肢乏力,劳动力下降;
②性发育迟缓,或情机能衰退,第二性征缺失,阳痿,不育亦甚常见;
③排泄物如尿、粪、精、带、痰涎等,多呈清冷白滑。
6)、盗热质(阴虚):因高热大汗,吐泻失血等,致全身正常物质消耗过多,及由此引发的功能过亢表现。
①形体改变,面颊消瘦,皮下脂肪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体重减轻;
②手足心、外耳部周身骨节有灼烧感,下午加重。作体温测量,多见低热或无热;
③咽干口燥,呛咳少痰或咳血;
④脉率加快,多梦,酣睡中有汗液溢出,时时烦躁,作事缺乏耐心。
7)、冷激质(阴盛):因“寒邪”直中机体。致使脏器组织发生损坏变质,机能税减之非炎性或冷性炎变表现。
①全身湿冷感,四肢为剧。亦可见头部、胸腹、肢体关节疼痛,喜欢温暖环境;
②可见喘嗽痰盛,颜色稀白、胸痛、及无热恶寒;
③脘腹满闷,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胃脘攻痛;
④心悸气短,心区痛感,遇寒则甚,或水肿。
8)、奋力质(阳盛):
①颜面、颈项、前胸等部位皮肤充血红润,体温增高,恶热喜冷;
②头痛失眠,烦躁不宁,严重者可见呓语、躁狂等症状;
③咳痰*稠,甚或带血,胸部热痛,鼻咽干燥;
④食欲亢盛,口干饮冷,脘腹热痛,大便干结;
⑤其它体表炎症,如疮疡疖疔,可见焮红高肿。
9)、结障质(气滞):因脏腑组织功能障碍,而发生于胸腹腔内膨满,攻串等不适感觉为主的临床征象。
①脘腹胀满串痛,呕吐嗳气,呃逆矢气,食欲减退,食道症状可见异物感,紧缩感,吞咽困难等;
②可见喘促,咳逆,胸闷胀痛;
③易激动,精神不稳,抑郁失眠烦躁。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症状有:潮热、阵红及升“火”感,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及精神病。林齐鸣氏也给出了九种分法,将人体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阳热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血亏虚质、精亏质、气郁质、血滞质、痰湿质。
4、十二分法田代华等根据脏腑经络和阴阳乐血津液的盛衰虚实,结合临床不同体质的发病表现证候,从7证候类型的角度,将体质分为十二种:即阴虚型、阳虚型、阳热型、气虚型、气滞型、血虚型、血瘀型、津亏型、痰湿型、动风型、蕴*型。
5、四分法胡文俊氏通过对健康青年的调查,从生理角度来观察原形体质的表现,并将体质按功能特征划分为协调型、功能偏亢型、功能偏弱型、偏亢与偏弱兼挟型四大基本类型。
六、体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内容包括:头面部(面型、面态、面色、目眉、鼻形、人中、口唇、毛发、口腔、舌、耳)形、质特征,颈、胸腹、四肢、皮肤、爪甲等组织结构的形态、形质与色泽,另外还应注意个体的发育状况。
(2)、测量法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特异性的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身高、体身、胸围、腹围、肌肉发育、脂肪蓄积、躯干与四肢、毛发、基础代谢率、脉搏、呼吸、血压等方面的数据,并计算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从中总结其对体质特征的反应程序与规律。
(3)、测向法包括既往形态与功能状况,家庭其他成员健康情况、病史、治疗史(药物史);以此来判断既往的体质特征;目前机能、代谢特征测试,包括对自身机能特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嗜好,生活规律、家庭状况、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方式,四季气候变化规律的反应特征及影响自身机体功能的某些因素等,注意剔除由于测问而带来的主观性影响。另外,还包括心理测验,判定其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4)、实验法由于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刺激条件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具有相趋或相逆性,即存在不同的反应方式和反应规律,由此对体质给予、施加不同的刺激条件,观察体质的不同反应特征和反应规律,以建立起不同的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标准模型,为体质的客观化、规范化、现代化研究奠定基础。
七、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1、《内经》认为体质的强弱偏颇、阴阳虚实偏属等是导致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
《灵枢。论勇》“人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疾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
《灵枢.五变》“人之有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得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2、《内经》还认为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可导致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病变发展的趋向性。
《灵枢.五变》“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素问.风论》一篇中论述了体质差异与病变的传变关系:“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风气与阳阴人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面目*;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3、《伤寒论》认为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作用下,体质的差异不仅决定了发病与否,而且还决定了发病的类型、病位和病证的性质。
从《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整个医学思想来看,伤寒六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虽同为外邪所侵,亦因体质的差异,而有表虚、表实和病发在表、直中在里之别;若偏阳性体质,发病多在三阳,若偏阴性体质,则发病多在三阴,从而有外感病证的”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差异。“
4、《伤寒论》认为体质的差异不仅决定了疾病的传变与否,也决定了疾病传变的趋向和性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人阴故也。”同为阳性体质,若卫阳素盛者,感邪后可沿太阳病发展,而平素燥热内盛者,则邪易入里化热,出现阳明病证;若平素气机不利之人,外邪内侵、患病最易发于少阳。
5、时清时期,各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在对体质现象的认识上,温病学家根据临床观察、总结认为,温热病中可能存在以下病理体质现象:
(1)“阴液不足者”(何廉臣),“其人阴素虚”(吴鞠通),“其人肾水素亏”(叶天士);”瘦人阴不足”(叶天士)等类似于偏阴虚体质者。
(2)“阳气素虚之体质”,“中焦阳气素虚之人”(《温病条辨》)等阳虚体质。
(3)“阳虚挟湿”、“阳微体质、湿痰内聚”、“洒欧派痛苦里湿素盛”(叶天士),“多挟痰湿”(王孟英),“平日有痰者”(柳宝诒),“太阳旧有伏湿者”(陈平伯),“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章虚谷)等痰湿型体质。
(4)“体质素虚”(吴鞠通),“肌柔色嫩”、“质体气弱”(叶天士)“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王安道)等偏气虚体质。
(5)“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叶天士),“平时有淤血在络”(柳宝诒)等偏淤血性体质。
这些体质的种种差异现象,其形成因素,温病医家认为主要有:
1、年龄因素;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次脏腑薄也”(吴鞠通)
“男子向老,下元先亏”,“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叶天士)
2、地理环境因素;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叶天士)
“江南人元气薄......西北人习风寒......滇粤人表里疏豁”《张氏医通》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西南之人气浮而薄”(徐大椿)
3、劳欲与疾病;
“然有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后发病者,此为血损,其正气先亏”(《瘟疫明辨》)
“未病之先素亡血而阴虚”(《临证指南医案》)
4、饮食生活因素;
“如其人膏梁酒酿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菜及甜腻之物”(华岫云)
在体质与温热病发病关系上,认为体质的差异是导致外感温热病类型的重要原因。
小儿体质
小儿的体质特点是:“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前者是指小儿机体的不足之阴阳,处于一种蓬勃生长的状态,是以阳生为主要趋势。后者则是指小儿机体阴阳均示充足成熟而言。
1、在小儿期,身长、体重迅速增加,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及功能也日益逐渐完善,是一种旺盛的积极向上生机。另一方面,纯阳还表现在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儿阳气旺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阴液相对于这种旺盛的生机不足,阴液相对不足还表现在小儿对水液的需求量较高,对水份的保存力较差,易于伤津,临床可见小儿易于脱水。阳有余还表现在小儿无论外感,内伤或感染时疫之邪,都易从阳化热。
2、稚阳稚阴是指小儿机体阴阳均未充足成熟而言。所以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成人差,加之寒暧不能自调,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之所伤。发病后传度亦快,亦易导致病理上的衰竭和危象,如高热惊厥动风等。
3、五脏有余不足;
小儿无论是脏腑功能上,抗病能力上,还是在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上均显不足。
所以患病后易实易热,易寒易热,易于转化传变。
老人体质
我国现创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45-59岁老年前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描述人衰老的具体形态表现和功能特征。如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葵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及,则齿发去。”
《灵枢.天年篇》“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气,形骸独居而终矣。”
宋.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系统地阐明了老年病机、体质特征。如他认为人进入老年后,气血渐衰,真阳气少,“神气浮弱,返同小儿”,五脏衰弱,肠胃虚薄。“肾水衰而心火盛”,肺脏易为火乘,形体虚赢,活动减少,心力倦怠,精神耗短,百事懒于施为;“骨质疏薄”
易于动伤,多感外疾,“肌肉瘦怯,腠理开疏”,“若风伤腠中,便成大患。”另外,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亦有别于青壮年。老人在性格上多偏孤僻保守,然亦易思想故朋好友,易于伤感。
发病常是“危若风烛,百疾易攻”,一伤正气,卒难速愈。
人到老年,整个消化系统功能衰退,年龄愈大,衰退愈甚;老年人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功能有明显变化,对感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发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和感染。肺、心、肝三脏功能随着老年年龄的增加也逐渐衰退。临床可见老人易患感冒、抵抗力低下,少气言微、动则易喘,老年性色素斑的出现、皮肤缺乏弹性、毛发脱落,心血管疾病与年龄有着明显正相关关系。肝衰则老年人多见头晕、眼花、肢麻等症。
老年人由于生命的自然代谢规律,其脏器大多较虚弱,正气不足,抗病力差,其致病因素很少是单一的,或由新感诱发了宿疾,且病后易发生传变,由一脏影响另一脏,老人之病多难速愈。
妇女体质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了女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壮盛;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可见各年龄段女子生理特点不同,其体质状态也不同。女子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肾气初盛,机体尚未完全成熟,故当青春期时国,若出现月经异常则多常则多责之于肾。中年妇女经过了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而肝为藏血之脏,血伤则肝失所养,肝气横逆则易致各种经病,所以中年妇女肝易失调,治则多以调肝为主。至于绝经后,天葵竭,肾气渐衰,气血皆虚。当血之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血之脏,故老年妇人以健脾为主。
女子属阴,生理上有经、孕、产、乳、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乃经孕产乳之基,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道。所以女子的生理特点应围绕脏腑、经络、气血来讨论。在脏腑女子以肾、肝、脾为主脏,经络则以冲任督带为主脉。女子形构相对男子来说多纤细矮小柔弱,腠理疏松,肌肤细腻、卫外力弱。从脏腑功能来年,女子的脏腑功能一般较弱,代谢较低。后世医家常言“女子以肝为先天”。
另外妇女在妊娠前、妊娠期、产后,未产妇和经产妇等,她们的体质特点也有所不同。临床要注意辨清患病妇女的体质特点,因其人而施其病。如妊娠前妇女脾胃功能较弱,饮食量较小,而妊娠期则脾胃功能代尝性加强,食量大增,产后机体各方面机能均有所增强以保证妊娠的需要。
更年期体质
更年期一般多专指妇女更年期,是指妇女在44-55岁之间,由成熟转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
此时体内的任脉渐虚,太冲脉衰少,“天葵”也逐渐减退,妇女卵巢功能活动由活跃状态变化为衰退状态。到了更年期,由于机体内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由一个体质状态到另一个体质状态的转折点。大多数妇女这段时间都会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多数不严重。在更年期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中主要有:心情烦躁,易恼怒,心悸,失眠,健忘,口干咽燥,或血压升高,汗多,或浮肿,便溏,体倦等,即所谓更年期综合征,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
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着重于纠正肾阴、肾阳的偏胜或偏衰。对更年期月经紊乱,不必调经,而是针对该阶段的体质特征,治肾为主。
男子的更年期多在45-60岁之间,男子进入更年期后,睾丸组织最先发生退行性变化,性激素水平下降,随后会出现间脑、垂体、肾上腺及性机能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一些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造成的精神方面症状,如:烦躁不安,心烦易怒,心悸健忘,多梦易惊,五心烦热,或情绪低落,忧郁寡欢,另外还可见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纳呆食少,五更泄泻,头晕耳鸣等。
肾虚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和该阶段的物质特点,由于肾阴肾阳的失调进而导致各脏腑功能紊乱。另外肝脾的功能也有改变,更年期男子易致肝气郁结甚或肝郁化火,脾易失健,纳呆运滞。总之男性更年期,其体质特点是脏腑功能均有衰退,以肾气衰虚为主。可以波及他脏,由于个体差异,其更年期综合征表现的轻重、波及的脏腑有所不同。
特异体质
所谓特异性体质,一般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病变状态体质。它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八、体质与养生预防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所谓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气血通调、养正祛邪、综合调理、因人因地因时摄生等原则,这是在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等的指导下提出的。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饮食,针灸,按摩,导引,气功,药饵,运动,音乐等。
人类寿命的长短既与先天遗传有关,又与后天的生活条件、养生调摄有关。
1、养生之法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养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
《灵枢.素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顺四时,适寒暑,择环境。
《灵枢.本神篇》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
3)、勤于运动。
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第一次将体育运动和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动形养生之五禽戏。他教导其弟子:“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支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有关运动养生之法甚多,但随个体体质不同应该有所选择,如老人则宜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不太剧烈的锻炼项目(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气功等)
4)、调饮食、节妄念、慎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论语.乡*》中曾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不同体质之人在饮食的选择上有着不同的宜忌。如胖之人,多属于痰湿体质。故饮食宜于清淡、含纤维多的食物。体瘦之人,多偏于阴虚火旺,饮食上应甘润生津。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易产生内热;故宜少啖。而素体阳虚者,则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之品。
对于所谓的“补药”,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的作用,既不可一味贬低,也不该过份夸大。实际上,人之长寿与否还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先天禀赋,后天的自身运动锻炼,调摄、营养、节制,药物进补仅是辅助方面。”
体质的形成除了先天禀赋之外,后天生活环境、结构、营养成份的供应对体质的形成、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器官组织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占人体体质的96%,营养学常以氮的平衡状态来反映人的营养状况。
2、营养与体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饮食的营养结构不同会影响个体体质状况的形成和差异。
2)、不同的体质状况需要不同的营养饮食结构。
3)、合理适宜的营养供应可以增强体质,维护身体健康。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有“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精神乃央。”可以营养的偏嗜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由于不同的地域饮食结构上的差异,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的差异、饮食习惯、风俗等还会导致地方病的产生。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也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食物营养成分,其功能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机体吸收营养成分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机体的内在结构。
一个营养状况良好的人和一个营养状况差的人其体质状况是完全不同的。再如南方和北方的饮食结构不同,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食,从总体上来年,南方人多偏瘦,北方人则多高大强壮。所以说南北人体质状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除了种族之异外,东西方人饮食结构上的差别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这就是说饮食结构营养既可维持增强体质,对体质的形成和差异产生影响,又可导致不良体质的形成,疾病的产生。
反之不同体质的人,其对饮食的选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不同体质状况的人其基础代谢率不同,由对热能的需求不同决定了其对能量的需求、吸收。而能量主要来自饮食,尤其是来自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热量供给和消耗要基本平衡。不同体质状况决定其对能量、营养的需要,因此也就决定了饮食结构和饮食量。如老人,其基础代谢较之年青人大为降低,其运动量减少,所需热量也相应减少。因此老年人在饮食结构上应采取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适当的无机盐类。这是由于老人的特定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如果有悖于此,则可能引起机体功能活动的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再如男女之间,儿童和青年之间等,由于存在着体质上的差另,活活动量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饮食结构的选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也随之不同。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寒温上的偏向,而对饮食自身亦有着性味归经上的不同,因此不同的人不仅以饮食有所偏嗜,而且还可通过饮食之性偏以补己之不足和偏颇。
3、体质与预防
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就明确提出“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医学的学术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4、要做到未病先防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1)、巩固内因,即通过各种措施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①、调摄情志;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外来刺激的不同反映,在常态下般不会致病,惟有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范围,使得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②、加强运动:
③、顺四时节制起居饮食;
④、药物之预防和免疫;
⑤、优生优育;
2)、重视外因,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治未病”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已患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5、体质与康复
在医学领域里指功能复原,针对疾病和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中医康复医学具体有很多独特的方法,如针灸、按摩、推推拿、药疗、食疗等,
其他如传统物理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疗、尿疗、声疗、色彩疗法;
药物外治康复法:蒸汽疗法、烫洗疗法、熨敷疗法、药浴;
以情制情疗法:喜疗、怒疗、思疗、意疗等;
传统文娱疗法:钓鱼、书画、唱戏、舞蹈等;
传统体育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康复操等;
药物内治法等。
中医康复学强调整体观念,它包括人与自然一体,人与社会一体,形神合一。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用相应不同的康复方案。当然在制定康复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宗教、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重视患病者具体的身体状况,辨病辨替我说过;男女体质有异亦是应该考虑在内的。
想想学医
健康建议、道地药材、中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