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异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理学湘南学院专升本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0226/6905531.html

《生理学》考核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数:学时学分:学分

一、考试要求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因此,生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本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新发展;医学生只有学好生理学,认识并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才能防病治病、增进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的三个不同水平。

内环境与稳态的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的概念、转运的物质及影响扩散通量的因素;

易化扩散的概念、类型、转运的物质;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机制,Na+泵的本质、激活条件、生理作用及生理意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实例;

出胞、入胞转运的分类及实例。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分子。

静息电位(RP)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动作电位(AP)、阈电位(TP)、局部反应的基本概念、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兴奋性的概念;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分期及特点。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基本步骤;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血液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正常值;

血浆与血清的概念及区别;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红细胞渗透脆性及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生成条件(生成部位、生成物质、成熟因子)及生成调节。白细胞的总数及分类计数。

血小板的数量及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步骤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鉴定原理。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压力、瓣膜、血流方向及容积的变化。

第一、二心音的区别。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心指数的概念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力贮备的概念及意义。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和特点。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及意义;

自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特点及意义。

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意义。

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及生理意义。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影响因素。

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及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受体和作用;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及意义。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作用的异同点。

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第五章呼吸

1.肺通气的原动力与直接动力,呼吸运动的概念;

2、在呼吸运动中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形成机制及生理意义,人工通气的原理。弹性阻力与顺应性的相互关系。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及意义。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意义。

5、气体在血液运输中的运输形式,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6、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7、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8、血液中CO2、H+、O2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

9、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过程及意义。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胃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胃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及意义。

胃排空的概念、动力及影响因素。

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

小肠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及意义。

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几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及机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及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BMR)的概念及测定的意义。

体温的概念、正常值。主要的产热器官、产热活动的调节;

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散热方式及调控。体温调节中枢。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基本概念、正常值及意义。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Na+、Cl—、水、HCO3—、K+和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与机制,肾糖阈的概念。H+、NH3和K+的分泌及H+-Na+交换与K+-Na+交换间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渗透性利尿的概念及机制。

抗利尿激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水利尿的概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正常尿量、多尿、少尿或无尿的概念。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分布及功能特点。视力的基本概念。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行波学说的基本要点。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突触的概念;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lPSP)的概念及产生的机制。

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的递质和受体;

胆碱能受体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生理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脊髓在姿势和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生理意义及反射弧的特点;

去大脑僵直的概念、产生机制。

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运动传出通路;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功能特征。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十一章内分泌

激素的概念及一般特性。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的概念及区别。

第十二章生殖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卵巢的生卵作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月经周期中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

三、考试方式

(一)理论考试

1.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分,占总成绩的70%。3.考试时量:分钟。4.试题总数:约50题。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讲授时数和考试时量以及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全面考查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掌握的情况。

(1)考核要求分布、命题范围以本考核大纲所列考核内容为依据,最基本知识占7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20%左右,较难题目占10%左右。

(2)课程内容分布:主要根据各章讲授学时和内容的重要性来确定分布比例,试题覆盖面大,几乎概括全部内容。具体分配是:绪论占5%,细胞的基本功能占10%,血液占10%,血液循环占有15%,呼吸占有15%,消化和吸收占5%,能量代谢与体温占5%,排泄占15%,感觉器官占3%,神经系统占10%,内分泌系统占5%,生殖占2%。

6.题目类型:为保证试题覆盖面大,较全面地测试学生的能力,必须做到题型多样化。

(1)选择题:(在下列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5分,其中单项选择题约30~35分,多项选择题0~5分);

(2)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3或4分,共15分或20分);

(4)简答题:(每题5~7分,共20分);

(5)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7.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5)论述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比较难的题目。它具有内容多、广、活的特点,用这类题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部得到。

8.答题要求:同学们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切忌看错题目,答非所问。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题,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正常值的或有计算公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词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4)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5)对于论述题,要求答出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就要求对这个要点加以比较详细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只答要点不作解释和说明,就要扣分。

无论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名词,都要求答出它的定义(不过,这样的名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只有一个)。

(二)实验考核

见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生理学实验考核大纲》。(三)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全部的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朱大年主编(第七版).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二)主要参考书目

[1]唐四元主编.生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丁报春主编.生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刘长金,余承高主编.医学生理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许文燮,高永瑞,丁延峰等主编.生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医出版社,

END

湘南学院《生理学》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4.主动转运:指细胞在特殊的蛋白质介导下消耗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5.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6.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为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8.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分子,它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发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9.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10.悬浮稳定性: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血液凝固

11.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或者心房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12.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或者心房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13.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4.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5.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与心脏射血能力呈反变,与静脉回心血量呈正变,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16.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17.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18.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9.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20.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21.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简写为VA/Q。

22.消化: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23.吸收: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4.容受性舒张:进食时,由于食物对咽、食管等部位感受器的刺激,使胃头区肌肉舒张,胃容量增加,有利于胃容纳食物,这种舒张形式称为容受性舒张。

25.胃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6.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生命活动,能量代谢较稳定,基础代谢率为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7.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28.热价:指的是1克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价或卡价。

29.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30.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

3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32.肾糖阈: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

33.感受器:由感受器及其附属器构成,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34.近点:眼尽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35.暗适应:人突然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眼前一片漆黑,看不清物体,但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36.神经元:又称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37.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

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9.肾上腺能纤维: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均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40.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41.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42.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43.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作用的必要基础,这就是允许作用。

44.应急反应: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大大增强,称为“应急反应”。

45.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大大增强,称为“应急反应”。

46.月经:女性从青春期起,除妊娠外,约1个月出现1次子宫内膜脱落出血,血液经阴道流出的现象,称为月经。

47.血睾屏障:是睾丸间质毛细血管与生精上皮之间的结构层次。由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上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构成。可阻止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生精小管的内环境稳定,也可阻止生精小管内精子抗原物质逸出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48.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49.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是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抗重力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50.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END

湘南学院《生理学》考试参考

二、简答题

1.生理学几个水平研究?

答:研究水平: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

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答: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3.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答: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

4.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部不同,以及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有关。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5.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答:

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7.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8.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

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9.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10.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

(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

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11.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

相同点:

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

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12.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13.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

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14.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导中的意义的什么?

答:含义:①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②动作电位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度衰减。因在传导途径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

意义:由于“全或无”现象存在,神经纤维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表示。

15.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

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

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

16.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

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L-型钙通道;

②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

③肌质网中的Ca2+转运到肌浆内,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

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

17.试述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18.根据现有知识,试分析产生贫血的原因。

答:

1骨髓造血致使红细胞数值低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2缺铁或蛋白质,造血原料缺乏或不足。(缺铁性或营养不良性贫血,也称为小细胞性贫血)

3造血所需的成熟因子不足(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肾脏释放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低下(肾性贫血)

5脾脏破坏红细胞速度过快,(脾亢贫血)

19.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20.简述心室射血与充盈的过程。

答:

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三分之一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1.比较区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答:第一心音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声音较响;③性质较钝;④占时较长(持续约0.1s);⑤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⑥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第二心音特点:①音调较高;②强度较低;③性质较清脆;④占时较短(持续约0.08s);⑤在心尖搏动后出现;⑥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2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几个时期,简述各期的离子机制

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五期

1:0期(除极过程)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

2:复极过程: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峰值后,便立即开始复极,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分为4期:

1)1期(快速复极初期)机制是:钠内流停止,钾快速外流形成。

2)2期(平台期):机制是:钙通道的开放钙离子缓慢内流和有少量钾离子缓慢外流形成的。

3)3期(快速复极末期):机制是:钙离子停止内流,钾离子迅速外流。

4)4期(静息期):机制是:通过钠-钾泵和钙--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23.试述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和意义。

答:1)兴奋传导的途径是: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普肯也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也纤维→心室肌。

传导特点: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1.0~1.2m/s)

1.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因此,在这里产生房-室延搁。③末梢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高于心室肌(1m/s)

3)生理意义:正常的心脏兴奋传到途径,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重叠,保证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24.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

(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映。

(2)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动脉血压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响。

25.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形成: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26.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7.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

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EF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液的生成平衡

28.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29.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

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

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

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用。

30.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31.在实验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当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

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32.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

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

33.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34.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3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36.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简述其机制。

答:心排出量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是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心排出量。搏出量受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前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来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心肌前负荷的增大,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后负荷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与心排血量成反比。当其他因素不变,大动脉血压增高时,心室的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使输出量减少。心肌收缩能力与心排出量成正比,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排血量增多,但如果心率过快超过次/min,搏出量和心排血量相应减少。

37.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38.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1、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2、全过程包括:

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生理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消耗

39.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内负压增加。胸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生理意义:一是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致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二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40.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Hb氧饱和度与PCO2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一)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由13.6kPa变化到8.0kPa时,表明这段期间PO2的变化较大,而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从肺部携带足够量的氧气到组织,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显示该段对吸入气的PO2变化有缓冲功能。

氧解离曲线中段该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8.0-5.3kPa,是HbO2释放O2的部分,在此段,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能释放较多的O2满足机体在安静状态或轻微活动时对O2的需求。

(三)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此段曲线为最陡的一段。表明O2大量释放出来,此时,O2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75%,为安静时的3倍,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要。因此,该段曲线也代表了机体对O2的储备。

41.切断实验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降变得深而慢,这是因为失去了肺扩张反射对吸气过程的抑制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属于千张感受器,当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也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粗纤维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便加速了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所以,当切断迷走神经后,该反射消失,动物呼吸将出现吸气时间延长,幅度增大,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42.试述PCO2增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机制。

答: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呼吸的影响为先兴奋,后抑制!1、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了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通过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大;2、同时二氧化碳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升高,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两条途径以中枢作用为主.3、轻度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刺激作用,可通过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大;但缺氧对呼吸中枢可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轻度缺氧时,通过刺激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可以抵消缺氧对呼吸中枢直接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加强,严重缺氧则呼吸表现为抑制.

43.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映。

(2)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动脉血压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响。

44.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形成: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45.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6.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

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EF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液的生成平衡

47.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48.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

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

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

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用。

49.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50.在实验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当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

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5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

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

52.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53.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54.试述氧解离曲线各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1)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在6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这段时间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它是反映Hb与O2结合的部分;

(2)氧解离曲线中段:这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在40~60mmHg之间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O2释放O2的部分;

(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相当于PO2在15~4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该段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影响因素:

①pH和PCO2的影响:pH减小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②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④其他因素:受Hb自身性质的影响

55.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上升或下降都能使换气效率下降?

答:

①呼吸膜的厚度;

②呼吸膜的面积;

③通气/血流比值

原因:

(1)如果VA/Q上升,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

(2)如果VA/Q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

56.试述血中二氧化碳、缺氧、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答:(1)CO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当PCO2降到很低水平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吸入CO2增加时,PO2也随之升高,动脉血PCO2也升高,因而呼吸加快、加深;当PCO2超过一定限度后,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途径:①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缺氧:PO2降低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途径: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3)H+:动脉血液H+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当H+浓度下降时,呼吸受抑制。

途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57.试述抗利尿激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ADH分泌的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②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ADH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ADH释放。

③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II、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菲)、乙醇都可以改变ADH的分泌状况。

58.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

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59.糖尿病人为何多尿?

答:这是由于渗透性利尿的原因所致的。

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阻碍了水和Na+的重吸收,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了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仅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

60.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

答:正常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约30分钟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逐渐减少,钙过程称为水利尿。原因是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增加,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所以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导致的水利尿现象。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

61.静脉注射50%葡萄糖和大量出汗对尿量有何影响?

答: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对尿量影响不大。

大量出汗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62.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63.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答: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很长3)小肠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食物在小肠已经充分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

64.三大营养物在消化道内是如何吸收的?吸收途径如何?

答:(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进过消化产生的单糖,可以主动转运的形式吸收(果糖除外)。Na+和钠泵对单糖的吸收是必需的。

(2)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多数氨基酸与Na+的转运偶联;少数则不依赖Na+,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

(3)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65.胃切除的病人可能患何种贫血,为什么?

答:巨幼红细胞贫血。胃切除后,不能生成内因子,内因子不能与维生素B12结合,即使发生恶性贫血。

66.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1)无机成分:①水;②HCO3-和Cl-: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2)有机成分: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效率高,速度快;②蛋白质水解酶:水解蛋白质③脂类水解酶:水解脂类物质。

67.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一)肌肉活动

(二)精神活动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四)环境温度

68.何谓基础状态?基础代谢率(BMR)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答: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临床上测定BMR可帮助诊断某些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BMR比正常值低20%-40%;甲状腺功能亢进时,BMR可比正常值高20%-80%。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功能异常时,BMR也随之异常;发热时,BMR也升高(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将增加13%左右);阿狄森病、神经性厌食、肾病综合征等BMR也将明显降低。

69.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有哪些?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体温?

答: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

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

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

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70.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

1)肾小球的率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71.糖尿病人为什么尿糖阳性并出现多尿?

答:糖尿病人血糖升高,如果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部分肾单位

的近球小管不能将流经它们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必将在尿中出现葡萄糖,是为糖尿。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留在肾小管中,使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加,渗透压增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72.机体的产热器官和产热方式有哪些?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有哪些?

答:安静时以内脏(尤其是肝脏)产热为主,活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方式包括

①代谢产热,即基础代谢产热(基础状态)和增强代谢产热(超越基础状态)。

②肌肉活动产热,即骨骼肌随意运动产热和寒冷环境中寒战产热。

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机体散热器官有皮肤(主要)、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散热方式包括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水分蒸发散热;呼吸时散失部分热量;另外,尿、粪中也能带走部分热量。

73.人体剧烈运动后,尿量的变化和机制。

答:烈运动后,尿量减少,由于汗液是低渗,人体失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加强,使下丘脑——垂体后叶合成和释放抗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大,重吸收水增多,结果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74.大量饮清水后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大量饮用清水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为水利尿。

75.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

1)有效滤过压

2)滤过膜面积通透性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血浆流量

76.感受器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答:适宜刺激2)换能作用:接受得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位神经冲动3)编码作用4)适应现象

77.屈光异常有几种?说出其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如何?

答:三种(近视、远视、闪光)

78.简述声波传入内耳途径。

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

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和卵圆窗—耳蜗

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的振动,称为骨传导。

临床上通过检查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情况,可以帮助判断听觉异常的产生部位和原因。

79.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

80.简述牵张反射的概念、分类及其意义

答: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分类: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意义:腱反射---临床检查腱反射用于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81.内脏痛有何特点?

答:特点:

①定位不准确;

②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③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82.什么是牵涉痛?牵涉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中枢有时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83.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答:

1)单向传播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后发放

5)兴奋节律改变

6)兴奋的局限化和扩散

7)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84.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原理?

答:(1)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2)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下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出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出后膜发生超极化。

作用:突出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

85.简述神经纤维的功能

答:

1)传到兴奋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

2)运输物质(轴浆运输)

3)营养性作用

4)神经营养因子

86.简述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答:前庭小脑:调节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对肌紧张以易化作用为主协调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调控;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

87.什么是肌紧张?它有何生理意义?

答:肌紧张是缓慢持续前拉肌肉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88.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89.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如何?

答:主要作用——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对糖代谢的影响:加速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

90.简述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

答: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严重缺碘。由于碘的缺乏,使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导致血液中甲状腺素含量降低,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使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又可以促进甲状腺腺体的增生,由于碘这种原料缺乏,第一种作用无法实现,因而导致甲状腺腺体不断增生,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

91.简述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联系。

答:下丘脑与垂体位于大脑的基底部,两者在结构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下丘脑与脑下垂体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二者间是神经、体液性联系,即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通过所分泌的肽类神经激素(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转运到腺垂体,调节相应的腺垂体激素的分泌。②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有直接神经联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肽类神经激素可以通过轴浆流动方式,经轴突直接到达神经垂体,并贮存于此。

92.安静情况下和应急情况下,肾血流如何调节,有何生理意义?

答:安静情况下,肾血流量主要靠肾脏的自身调节,即当血压波动在80~mmHg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其意义主要是保证肾脏泌尿机能的正常进行。应急情况下,肾血流量主要靠神经-体液调节,控制肾血管舒缩的神经因素主要是交感神经,体液因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应急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其生理意义是优先保证心、脑和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9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该如何停药,为什么?

答: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对下丘脑对腺垂体产生抑制作用,使ACTH减少,致使肾上腺皮质渐趋萎缩,肾上腺皮质自身分泌功能降低。此时,如果突然停药,可因血中该激素量不足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甚至危象的症状。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应当逐渐停药,或间断应用ACTH使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逐步恢复。

94.人类胎盘分泌的激素主要有哪些?

答:人类胎盘分泌的激素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

95.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

答: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

96.简述激素的作用

答:1)维持内环境稳定2)调节新陈代谢3)维持生长发育4)调节生殖过程

97.静脉注射50%葡萄糖和大量出汗对尿量有何影响?

答: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对尿量影响不大。

大量出汗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98.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99.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

答:正常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约30分钟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逐渐减少,钙过程称为水利尿。原因是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增加,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所以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导致的水利尿现象。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骨骼肌收缩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影响:

(一)前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达最适前负荷时,其收缩效果最佳;

(二)后负荷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长度增加,出现肌肉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减慢,缩短距离减小。后负荷增大到一定值,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三)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肌肉收缩效果,而收缩能力又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的种类和原因有:

(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三)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四)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五)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

(六)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

.下列情况尿量有何变化?试简述每项变化的机理。

(一)给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

答: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后,尿量增多。因为家兔体重一般2.5kg,其血液量约ml左右,注入20ml可谓大量。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二)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

答: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明显增多。按家兔血容量ml计,一次注入葡萄糖0mg(ml含葡萄糖20g,5ml含1g,即0mg),增加血糖浓度mg/ml,加上家兔本身血糖浓度mg/m浪,即为mg/m了。此时血糖浓度大大高于肾糖阈(-mg/ml),原尿中葡萄糖已大大超过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不能被完全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造成多尿和糖尿。

(三)人分别一次口服1L清水和生理盐水

答:正常人一次饮用0ml清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可达最大值,2~3小时后恢复到原水平面,此现象称为水利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事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大量饮清水后,还是血容量增多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上述作用是综合的结果使尿量增加。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是等渗溶液,仅改变血容量而不会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ADH抑制程度轻,故原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四)

给家兔静脉注射1:00去甲肾上腺素0.4ml

给家兔静脉注射1:00去甲肾上腺素0.4ml,尿量减少。因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虽可使全身动脉血压升高,但因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五)给家兔静脉注射速尿1mg

答:应用速尿后,尿量增多。因髓绊升支粗断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氯化钠的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速尿等利尿剂,能阻抑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钠离子氯离子的中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水、静脉注射50%葡萄糖、饮用大量葡萄糖、大量出汗后尿量的变化?

答:1)大量饮用清水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为水利尿。

2)饮用生理盐水,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无水利尿现象。

3)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

4)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对尿量影响不大。

5)饮用葡萄糖:渗透性利尿,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阻碍水和Na+的重吸收,小管液中较多的Na+

通过渗透作用保留了相应的水,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大量出汗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大失血造成低血压休克,平均动脉压为6.7kPa(50mmHg)的病人,其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大失血造成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其尿量会减少。这是因为:大失血后,血容量急剧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从而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均减少,使迷走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少,导致ADH的分泌和释放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有利于血容量和血压的恢复。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大量饮清水,对尿量又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减少。这是因为:汗液是低渗液体,大量出汗会使水丢失较电解质丢失更明显,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显著增多。这是因为:大量饮清水后,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也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何谓骨骼肌牵张反射?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骨骼肌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被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由于牵拉刺激的方式及收缩反应形式等不同,骨骼肌牵张反射被分为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和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两种类型。肌紧张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并构成一切躯体运动反射的基础。腱反射可作为检查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答:生理特征:1黏附2释放3聚集4收缩5吸附

.微循环有哪些重要的血流通路?它们各自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答;

①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

②紧张性收缩;

③自动节律性运动;

④伸展性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简述醛固酮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分泌调节:

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侏儒症与呆小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机体的生长受多种因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雄激素等)的影响,而生长素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人幼年时缺乏生长素造成身材矮小,性成熟延迟,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称为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也是维持正常生长与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对脑和骨的发育尤为重要,患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婴儿,出生时身高可以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长骨发育停滞的现象,称为呆小症。可见,患侏儒症和呆小症时,二者的生长发育均出现障碍,但前者仅表现为“小”,后者不仅“小”且“呆”。

.内脏痛有何特点?牵涉痛怎样产生?

答:特点:

①定位不准确;

②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③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产生: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中枢有时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什么是牵张反射?简述其产生机理?

答: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产生机理: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牵拉而兴奋时,经Iα、II传入纤维到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传出,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肌肉受到损伤。

.正常脑电图的分类及各波的含义?

答:脑电图的波形分为α、β、θ和δ

α波是成年人安静、闭眼、清醒时的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为显著。α波常表现为波幅由小变大,再有大变小的梭形波。

β波则为新皮层紧张活动时的脑电波,在额叶和顶叶较显著。

θ波可见于成年人困倦时或是少年正常脑电。

δ波则常见于成年人睡眠时,以及极度疲劳时或麻醉状态下,或者是婴幼儿正常脑电。

.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答:通常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因素:①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增强,增量代谢增强;

②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增强;

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④环境温度: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时能量代谢率增强。

.正常人看近物对眼的调节过程及生理意义?

答:当视近物时,由于眼的调节机制,可使较近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加大,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调节是最重要的。

②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着瞳孔的缩小。瞳孔的调节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更加清晰。

③双眼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这种反射可以使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

.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的发生机制及如何校正?

答:①近视眼: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故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②远视眼:远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所致,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③老花眼:与远视眼发生机制相同。可用凸透镜矫正。

.听觉的行波理论?

答:行波理论是解释听觉器官如何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进行分析的一种学说。

行波理论认为,听觉器官之所以能对声波频率具有分析功能,主要是由于基底膜振动是以行波形式进行,而且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声波反应不同。

振动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

频率越低,最大行波振幅越接近基底膜顶部;声波频率越高,最大行波振幅部位越接近基底膜底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调节?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甲亢的发生机制有何不同?

答:生理作用:

①促进生长发育;

②调节新陈代谢;

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

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统:

①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

②促甲状腺激素TSH对甲状腺的调节;

③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2)甲状腺功能的神经和免疫调节

(3)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

发生机制区别:

碘摄入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饮食中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

①调节物质代谢;

②影响水盐代谢;

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

④参与应激

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END

爱燕

眼底未名水?胸中*河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