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异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喝热水妙处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正确选择。简单说就是在什么地儿,吃什么饭,喝什么水。西方饮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加上培根、奶酪、*油,每天还要喝牛奶,产生的热量很大。从中医角度讲,这样的吃法会“上火”。火旺则阳盛,阳过盛,则需阴水来平衡,而冰水,则是阴性较强的水了,能很快使身体恢复平衡。这下理解了吧?老外喝冰水是为了“败火”!

此外,西方高度重视水源问题,直到今天,西方的水质标准都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所以冷水的水质并不差。

中国自古就有温水养生的说法,因为在中国人饮食中淀粉类食物吃得偏多一些,体质相对偏寒,所以更愿意喝热水,很早就有“百沸无*”的理论,《*帝内经》中也讲了寒邪导致疾病理论。

中国人不光喝热水,还吃热食。在国家博物馆的夏商周展厅里有一个巨大的青铜器,特别惹眼。下面是一个六组的青铜底座,宛如一个茶几,上面是三个器皿如同倒着放的编钟,上下两个结构是可以拆开的。下面茶几里放水,六个脚下点火,上面的容器里放食物,这就是一个青铜版的“蒸锅”。由此可见,中国利用水蒸煮食物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不管是热水还是冷水,热食还是冷食,都是从小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根据中医的说法,平衡是关键,对于中国人来说,热水或温水对于平衡寒湿不可或缺。

中国人喝热水是为了“温阳”

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原是一体,故能同气相求,息息相通。四时气交,阳气是主动的因,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气。正如张景岳所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如果希望健康长寿,必须要温阳。

在*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特别强调人体阳气失调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性内因。

养生以保养阳气为重要,而养阳在于通天气。“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当顺应天气变化以养阳时,阳气卫外功能就比较稳固,能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扰。反之,阳气涣散,卫外功能被削弱,导致邪气侵袭,壅塞正常气机流通,表现为身体乏力、头目不爽。

冷水是“至寒之物”。喝冷水会降低内脏的温度,使得寒气入体,导致体内虚寒,从而导致阴阳不调,虚热盗汗,易患外感风寒等。相反,热水的温度可以温暖人体内的器官,保持体内的阳气。而在中医理论中讲“水能滋阴,热能温阳”,而热水刚好包含了滋阴的功能和温阳的功能,然而不分季节的喝冷水便是在体内积累寒邪。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和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老喝冷水会引起“水逆”

过度饮用冷水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气化不利,甚至形成痰饮。伤寒论第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通俗来讲就是喝不进去水,尿不出来尿。

曾经治疗过一例患者,贪凉食冷,一次外伤痊愈后受寒,出现了口渴想喝水,喝进去就吐,而且小便不利,身有浮肿。诸般治疗效果不佳,用处方五苓散加减,打粉用热米汤送服,只喝了一次,就微微汗出小便也通畅了。

中医有个病证叫“太阳蓄水证”,其成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太阳表证:太阳表邪不解,寒气循经入腑,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的时候,这样就使膀胱气化失司,这是它的成因的第一点。

第二种情况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低下,饮水过多,不及气化,或者说不能气化,水液内留,阻遏膀胱气化机能。

也就是说,“膀胱蓄水证”可以是因为外邪直接入膀胱,也可以是因为在外感病期间,喝太多冷水,水邪停滞以后反过来又阻遏了膀胱的气化。

不管哪一个原因,最后所造成的结果,都是膀胱气化不利,这便是寒邪不解造成的水饮。

什么时候最应该喝热水

夏天要多喝热水

夏季人体的阳气是外散的,加之由于天气炎热,会过多食用生冷瓜果等,这样会造成人体内阳气虚脱,此时多喝温水或热水,可以温补阳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