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考试试题 http://bbs.langshengjt.com(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陈竹、宋硕)
前言
医疗影像(含内镜)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一大细分领域,年市场规模亿美元。根据EvaluateMedTech统计,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亿美元,预计年将超过亿美元,-年CAGR为5.64%。其中,医疗影像诊疗(包括内镜诊疗)是第一大细分领域,占比14.3%,约亿美元,预计年将达到亿美元,-年CAGR为4.60%。
我国的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仍处普及期,进口替代空间大。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亿元,相比于全球市场,我国的医疗影像设备占比更高,达到16%,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综合导致:1)我国仍处普及期,行业快速扩容:海外成熟市场医疗影像设备普及程度更高,更新需求占据每年需求的主体,而我国的医疗器械保有量仍较低,仍处于普及期,即行业正在持续扩容;
2)进口替代空间大:医疗影像设备结构复杂,核心零部件众多,我国医疗影像设备产品总体上仍处于刚刚从“系统组装”向“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阶段迈步,大部分的高端影像设备仍由外资垄断,掌握定价权,价格较高。
根据成像原理,医疗影像设备可以分为X射线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光成像及热成像等大类,具体产品包括DR、CT、MR、PET、超声设备、内镜等。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不同成像原理也在相互协助,诞生了新的产品类别,如PET-CT、超声内镜等。作为医疗影像诊疗行业系列深度研究的开篇之作,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软性内镜行业。
从诊断到治疗,技术和术式创新拓宽软镜应用领域
软镜系统由设备、耗材组成
内镜(也称“内窥镜”)是集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装置等部件为一体的专业医疗设备,按镜体是否可弯曲,可以分为软式内窥镜(简称“软镜”)和硬式内窥镜(简称“硬镜”):1)硬镜:不可弯曲,主要经过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无菌腔室,主要包括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等。
2)软镜:可以自由弯曲,主要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深入体内,镜体较长且需具备一定柔性,光电信号传输距离较远,镜体插入部直径较小且功能集成丰富,对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的要求更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
软镜系统包括主机、镜体、耗材、周边设备等。狭义上的“软镜”由主机(图像处理器、光源、显示器)和镜体(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组成,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和软镜耗材(止血夹、组织刷、圈套器、高频电刀等)、周边设备(送气设备、送水设备、洗消设备等)等组成软镜系统才能进行日常的诊疗活动。广义上的“软镜设备”包括主机、镜体和周边设备。
软镜设备技术核心在于光学成像和镜体制造技术,需要搭配多种耗材完成诊疗活动。软镜主机的冷光源所发出的光经镜体内的导光纤维导入受检体腔内,镜身前端装备的微型图像传感器(CCD/CMOS)接受到体黏膜面反射来的光,将这些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图像处理器通过图像信号处理后,在监视器上显示出受检脏器的内镜图像。软镜设备技术核心在于光学成像和镜体制造技术,但需要搭配活检钳、止血夹、ESD电刀、ERCP等多种耗材才能完成诊疗活动。
软镜耗材可以分为基础耗材和专用耗材。通过软镜设备和耗材的配合,可以完成各类诊疗术式。其中,有一类耗材,应用领域广泛,几乎在大部分的诊疗术式中都要使用,需求量较大,我们称为“基础耗材”。其余的耗材则专用于某一类术式,为“专用耗材”。
技术和术式创新,书写年软镜诊疗史
软镜衍生于硬镜,术式的创新,推动着软镜诊疗的普及。回顾软镜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硬管式内窥镜时代(-年):年,德国法兰克福的Bozzini制造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和一系列镜片组成的器具,用于观察动物的膀胱和直肠内部结构,虽未用于人体,但其开启了硬管式内镜发展的时代。年德国医生库斯莫尔发明的胃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自然光源太弱和硬质镜身造成的检查痛苦和消化道穿孔危险。年柏林泌尿外科医生Nitze研制出了第一个含有光学系统的内窥镜,其前端含有一个棱镜,当时该内窥镜仅被用于泌尿系统,即被用作膀胱镜。
2)半可屈式内窥镜时代(-年):在解决内窥镜的光源问题之后,如何提高窥镜的柔软性以减轻患者检查的痛苦和观察范围是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年,德国人Schindler与器械制作师GeorgWolf合作研制出第一个半可屈式胃镜,命名为Wolf-Schindler式胃镜。它的光学系统由48个透镜组成,前端具有可曲性,可在胃内的弯曲30度到40度,使医生能清晰地观察胃粘膜图像。Wolf-Schindler式胃镜的问世,解决了胃镜检查的巨大阻碍,开辟了胃镜检查技术的新纪元,从此拉开了半可屈式内窥镜的序幕。年日本Olympus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胃内照相机,被视为软式胃镜的雏形。此后,许多人对Wolf-Schindler式胃镜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我国最早可使用的半可屈式胃镜出现在年。
3)纤维内窥镜时代(-年):年,对于内镜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光导纤维技术被发明。次年,英国的Hopkings和Kapany研究了纤维的精密排列,有效解决了纤维束的图像传递,为纤维光学应用于内镜奠定了基础。年,美国Hirschowitz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这种胃镜的镜身更加柔软,可在患者胃部回转自如,检查视野范围广,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年,日本Olympus公司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手术治疗。年,日本首先使用内镜息肉切除术来治疗有蒂或亚的早期胃癌。中国最早的纤维胃镜出现在年。
4)电子内窥镜时代(年至今):年美国WelchAllyn公司成功研制并应用微型图像传感器(chargecoupleddevice,CCD)代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成像术,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相对于普通光导纤维内镜的图像清晰,色泽逼真,分辨率更高,可供多人同时观看。年,日本出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在EMR基础上创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消化道诊断是软镜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软镜诊疗已经广泛应用于诊断、EMR、ESD、ERCP等术式,并且NOTES、POEM等新型术式正在开拓中。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年全球市场,软镜主要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疗,其中消化道诊断需求大概占消化道软镜使用量的91.26%,全套息肉切除术占4.06%,EMR占3.68%、ESD占0.34%、ERCP占0.46%。
软镜是消化道癌症检查的金标准,“早诊早治”是关键
胃癌和结肠癌一般发展较为缓慢,筛查窗口期较长:
1)胃癌:由息肉、萎缩性胃炎以及胃部分切除之后的残胃,逐渐演变成胃癌,中间需要经过多个过程,一般在10年以上。
2)结直肠癌:95%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7-15年的时间。
消化道癌前疾病和肿瘤的“早诊早治”已成共识。消化道癌症的早诊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晚期,IV期消化道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以食管癌为例,I期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可达73%,进入II期后降到44%,扩散后只有11%。多年来,消化道癌前疾病和肿瘤的“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逐渐成为共识:
1)日本:如前所述,年日本奥林巴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胃内照相机,自此日本开启了消化内镜检查快速普及之路。日本年当年有40万人进行了胃镜检查,年达到万人,对应的每10万人胃镜检查人数也从年的人提高到年的人,年更是达到人。与此同时,日本胃癌死亡率也在快速下降,男性每10万人胃癌死亡率从年的99人,持续下降到年的28;女性每10万人胃癌死亡率从年的52,持续下降到年的10。
2)美国:SiegelRL在全球顶级肿瘤学术期刊《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发表的论文《ColorectalCancerStatistics,》显示,随着美国肠镜筛查率的提升,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得以显著降低。
内镜诊疗是消化道癌症检查的金标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逐渐成为胃癌诊断金标准。目前,日本基本舍弃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将内镜检查作为主要的筛查手段。在中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表的最新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中,删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方法,使用内镜检查作为高危人群(年龄大于40岁,且有胃癌高发区等风险因素)进一步精查的方式。
全球百年历史正青春,我国百亿规模再加速
全球仍在普及期,我国市场规模超百亿,远期3倍空间
年全球软镜设备市场规模60亿美元、耗材59亿美元。根据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转引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年全球内镜市场规模亿美元,预计年达到亿美元,~年CAGR约为6%。按产品类型拆分看:年软镜设备占全球内镜市场的29.6%,约59.8亿美元;硬镜设备占28.2%,约56.9亿美元;其余为内镜诊疗配套设备和耗材,占比42.3%,约85.4亿美元。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年全球软镜设备和耗材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结合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软镜设备数据,可以推算出年全球软镜耗材市场规模约58.7亿美元。
从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分布看,发展中国家仍有巨大普及空间。从市场分布看,根据QYResearch数据,年全球消化道内镜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三地合计占74.51%,但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数分布与市场规模相差甚远。《柳叶刀》收录的《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IHME)显示,东亚地区年龄标准化胃癌发生率最高。我们认为除了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导致东亚地区胃癌发生率更高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美的胃癌筛查体系完善,导致大量的潜在胃癌病例被早期治愈。综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软镜筛查、治疗普及仍有巨大的空间。
历经60多年发展,我国年软镜设备市场规模51亿元、耗材64亿元。我国于年引进了半可屈式胃镜,此后的3年,国内只有13家医院配置了软镜,主要用于科研用途。此后,我国于年引进了纤维胃镜,软镜普及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软镜诊疗进入快速发展期。历经60多年的发展,根据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转引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年我国内镜市场规模亿元,预计年达到亿元,~年CAGR约为13%。按产品类型拆分看:年软镜设备占我国内镜市场的22.7%,约51.1亿元;硬镜设备占29.0%,约65.3亿元;其余为内镜诊疗配套设备和耗材,占比48.3%,约.7亿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我国软镜和配套器材市场规模约占内镜总的的51%,约亿元,可以推算出年我国软镜配套耗材市场规模约64亿元。
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生存率低,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1)我国每年食管癌、胃癌发病和死亡约占全球的一半: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约.9万例,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约.8万例,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23.7%和30.2%。在全球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位居中等偏上水平,部分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约占全球的一半。年,我国发病率前十的肿瘤疾病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分列第2、3、6、10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随着我国老龄化,我国肿瘤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2)我国消化道癌症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日韩:年7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年)》,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目标到2年和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相比于年40.5%的生存率有较大提升空间。东亚人种的饮食结构相近,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数据具有可比性,我国和日韩的胃癌五年生存期差异巨大,我国只有31%,而日韩分别高达54%、58%。
我国软镜行业远期至少有3倍空间,超亿元。我国胃癌早癌检出率很低,年为13.1%,远低于日韩(分别为70%、50%)。从消化内镜开展情况来看,虽然过去多年已经进步巨大,如年的ERCP开展率已经是6年的3倍,但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差距较大。年,我国每10万人胃镜检查开展率为例、肠镜为例、ERCP为15例,和国际先进水平普遍差距5倍以上。如果将来我国的消化内镜诊疗普及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粗略推算我国软镜行业市场规模未来至少将达到年的3倍,超亿元。
消化道早筛具有显著经济学效益。截至1年1月31日,李兆申院士团队牵头的GCC项目早期胃癌筛查协同网络吸引了全国80家三级医联体加入。基于“新型胃癌风险评分-胃镜二步法”筛查策略,李兆申院士团队牵头完成了10.万例40-79岁社区无症状人群的胃癌筛查工作,胃镜精查应答率37%,检出例早期胃癌、64例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检出率高达67.4%(高于韩国,与日本相似),筛查发现1例早癌平均需投入11.万元,因早期治疗节省医保费用(贴现后)16.万元/例,退休前创造价值带来的间接效益(贴现后)5.2万元/例,成本效益比为1:1.94。
医生资源瓶颈有望破除。制约我国软镜诊疗普及的重要因素是内镜医生和麻醉医生不足,相对而言,可能麻醉医生数量不足影响同样显著。胃肠镜的舒适度是制约其普及的一大障碍,为此麻醉胃肠镜越来越受到青睐。美国胃肠镜的麻醉率已经达到了98%,这为其普及扫清了一大障碍,而我国该数字仅为10%。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麻醉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文件指出:主要目标是力争到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人,到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1人以上。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应逐步达到1:3,医院不低于1:5。
在消化道早癌筛查方面,我国已制定多项行动计划并进入实施阶段:1)年9月9日,国家卫计委等16部委印发的《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年)》提出“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癌症防治能力,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以……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2)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年)》提出“2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以上”。
3)1年两会期间,李兆申院士提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建议针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人群胃癌筛查。
估算年我国软镜行业规模约亿元,预计-5年CAGR为11%,有所加速。如前所述,年我国软镜行业规模亿元(-年CAGR为10%),其中设备51亿元、耗材64亿元。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影响,年我国软镜行业规模稍有下降,约为亿元。但随着软镜诊疗普及,我国软镜行业将进入加速期,预计-5年CAGR为11%,5年达到亿元,5-年CAGR为7%,年达到亿元。
设备:20年我国市场规模51亿元,基层普及拉动20-25年CAGR为9.6%
软镜设备在医院存在巨大普及空间。根据王洛伟发表的《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中的统计,年底,我国共有家医院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医院家、医院家、一级及其他家。从年开展率来看,医院为77%、医院为56%、医院为12%。医院经济效益角度看,医院存在巨大普及空间:
1)消化内镜筛查落地基层,技术上可行:如前所述,常规胃肠镜诊疗(诊断、EMR、ESD)是软镜的主要应用场景,开展量占比95%以上。常规胃肠镜诊疗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医院,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差无几,医院也完全可以掌握常规胃肠镜诊疗技术。不过对于ERCP这种要求较高的消化内镜技术,医院的并发症发生率就明显较高。综上,对于常规胃肠镜诊疗在基层推广,技术上可行。
2)下沉基层,医院利益:随着近年来,药品和高值耗材“零加成”的陆续实施,以及带量采购的持续扩围,体现医生医院内部更加受到重视。
3)医疗新基建浪潮:历史上看,重大疫情之后我国往往会开启一轮医疗硬件建设浪潮。3年SARS之后,我国*府卫生支出持续较高增长,相比于财*支出的占比也持续提高。并且,基本医疗保险也在加速扩大覆盖面,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继推出,短短6年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从3年的8%快速提升到9年的93%。预计年新冠疫情后,全国各地将开始新一轮医疗基建。
预计年我国软镜设备市场规模51亿元,-5年CAGR为9.6%。如前所述,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转引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年我国软镜设备市场规模约51亿元。根据下表中主要假设条件,我们推测-年我国软镜设备市场规模CAGR为7.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市场规模和年持平,即51亿元。随着国产设备放量加速基层普及,以及医疗新基建推进,预计-年CAGR将有所提高,达到9.6%,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1亿元,年将达到亿元。预计年我国软镜主机保有量约2.4万套,软镜镜体保有量8.7万条,预计年将分别达到5.2万套、17.8万条。
1)软镜镜体占市场份额80%:从产品结构看,内镜主机占据市场的20%,而镜体占据约80%。由于主机和镜体需要配套使用,主机的铺设对于镜体的带动具有决定意义,但更重要的是,镜体的更新周期与使用频率直接相关,只有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才能持续贡献收入。
2)二级及以下医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从市场分布看,年医院占据62%,和诊疗量分布情况接近,此后占比持续下降,到年占比将降到50%。换言之,二级及以下市场正在快速普及,终端渠道的变化可能对竞争格局带来较大影响。
耗材:20年我国市场规模59亿元,疫情后时代20-25年CAGR为11.9%
我们推测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例数约万,年超2亿。年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出院人数为万人,年为万人,-年CAGR为16%;年消化系统肿瘤疾病出院人数39万人,年为91万人,-年CAGR为13%。我们认为过去10年,内镜筛查消化疾病的意识较为薄弱,消化内镜诊疗例数和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次数增速应较为接近,可能略高于消化系统肿瘤疾病出院人数增速,推测-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含常规胃镜、常规结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ERCP)例数CAGR为14%。根据王洛伟发表的《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中的统计,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例数为万,我们推测年达到万,年由于疫情影响,小幅回落至万。假设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开展率达到日本年水平,那么我国年的消化内镜诊疗例数将达到2亿,对应-5年CAGR为14%,5-年CAGR为9%。
年我国软镜耗材市场规模64亿元,预计年为59亿元,-5年CAGR为12%。随着内镜诊疗技术在国内普及,我国常规消化内镜诊疗例数将持续增长,并且治疗应用占比也将持续提升,我国软镜耗材行业规模将持续增长。根据下表中主要假设条件,我们推算,年我国软镜耗材市场规模约64亿元(和前文引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推算数据一致),-年我国软镜耗材市场规模CAGR为11.3%。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略有下滑,约59亿元。随着软镜设备普及,以及内镜筛查消化疾病的意识提升,预计-5年CAGR将有所提高,达到11.9%,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年将达亿元。
年我国软镜耗材国产可及市场规模45亿元,预计年为43亿元,-5年CAGR为14%。上文我国软镜耗材完整市场规模数据,但随着进口替代,相关耗材平均价格降持续下降,我们提出国产可及市场规模的概念(即以国产耗材出厂价折算的市场规模),此概念可能更加适合用来评价内资企业的业务空间。年,我国国产可及软镜耗材市场规模为45亿元,-年CAGR为14.2%,我们预计年为43亿元,-5年CAGR将有所提高,达到14.5%,5年达到84亿元,年将达到亿元。
年国产可及市场中,基础耗材占据约40%市场。从年的国产可及市场结构看,ERCP占比最大,达到32%,止血夹占比13%,活检钳占11%,高频电刀占10%,注射针占9%、圈套器占8%,超声穿刺活检针占1%。总体而言,基础耗材(软组织夹、活检钳、注射针、细胞刷、圈套器等)合计占据国产可及市场的41%,占用耗材占59%。考虑到专用耗材市场外资市占率更高,专用耗材(ERCP、高频电刀、超声穿刺活检针等)实际的市场规模占比比59%更高。
设备:CMOS时代正向循环,内资有望打破日系垄断
奥巴+富士+宾得,日系三巨头垄断全球
全球软镜设备市场基本被奥林巴斯、宾得、富士等日企占领,年,三家合计占据93%的市占率,其中奥林巴斯一家独大,占据65%,宾得和富士均占据14%的份额。我国市场,三大日企垄断地位更加明显,年三大日企占据95%的市场。内资企业龙头开立医疗等已经崭露头角,年合计占据国内约3%的份额。
我们看到,全球软镜设备龙头公司呈现的诸多集体特点:
1)成立时间早。
2)从相机技术延伸出软镜业务。
3)日本的企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于:
1)软镜技术的核心体现在光学成像技术和镜体制造技术。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是阶跃式的,镜体制造技术是渐进式的,所以软镜的4个历史时期是按照光学成像技术的变革来划分的,而镜体制造技术需要在软镜常规使用中,根据临床医生的反馈,不断迭代改进。
2)软镜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技术的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市占率,临床使用量的增多,提供了更多的医工结合的机会,更利于技术的更新,所以正向循环,在行业竞争格局中就体现为规模效应。
3)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胃癌筛查需求快速普及。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胃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榜首,日本已经逐渐意识到胃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相关探索。50年代中期,长野县、宫城县率先将X线钡餐检查应用于胃癌筛查,并逐渐推广至日本全国。在国家*策的大力扶持下,年日本有40万人进行胃癌筛查,年,这一数字被扩大到了万人。另外,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日系三巨头一般不会离岸外包,这样主要是日本的企业可以一定程度上共享供应链。
日系三巨头:行业、技术、渠道三因素共振,造就垄断地位
软镜设备龙头企业均是在一个行业快速发展期构建起了技术和渠道的正向循环。下面我们将以奥林巴斯、富士、宾得日企三巨头软镜业务的历史来加以说明。
行业红利是成就日企三巨头的前提: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胃癌筛查需求快速普及。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胃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榜首,日本已经逐渐意识到胃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相关探索。50年代中期,长野县、宫城县率先将X线钡餐检查应用于胃癌筛查,并逐渐推广至日本全国。在国家*策的大力扶持下,年日本有40万人进行胃癌筛查,年,这一数字被扩大到了万人。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软镜技术的升级,在胃癌筛查中越来越成为主流手段。在日本消化道肿瘤筛查快速普及的过程中,三巨头陆续涉足软镜业务,充分享受了行业快速扩张红利。
a、技术:把握临床需求,始终站在技术最前沿
回顾全球软镜行业的历史,奥林巴斯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甚至可以说是软镜市场的开拓者:年,依托于相机技术,奥林巴斯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具有实用价值的胃部相机;年,奥林巴斯首次将纤维利用到胃照相机上;年,奥林巴斯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年,奥林巴斯发布世界首款胃用超声波内窥镜系统;年,奥林巴斯研制出首台电子内窥镜系统;年,奥林巴斯发布世界首台超声电子内镜系统;2年,奥林巴斯推出世界上首台高清内镜;6年,奥林巴斯推出光学染色技术(NBI)等。奥林巴斯在不断开拓软镜设备前沿时,也逐步布局起了硬镜设备、耗材等产品。目前,奥林巴斯业务已经覆盖内镜诊疗全部领域,可以提供内镜中心整体学科规划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奥林巴斯的光学成像(染色、放大内镜等)、镜体制造(智能弯曲、强力引导、可变硬度等)技术,均已是行业高端产品的标杆,并且通过专利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根据日本特许厅的报告,在全球内镜整体专利企业排名中(-年),奥林巴斯以件遥遥领先,几乎等同于后面9家企业的总和。专利并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符合临床需求的专利才真正有价值,所以更重要的是公司贴近临床,医工结合,把握临床需求的方向。
光学成像方面:
CCD技术:在年之前,日系三巨头只能算全球第一梯队,美国和德国也有一批优秀的软镜企业,真正使得日系三巨头站上世界之巅的是CCD时代。年,美国WelchAllyn公司成功研制出了CCD软镜,软镜进入电子时代。奥林巴斯迅速跟进,于年推出类似产品。由于全球CCD元器件市场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其中全球龙头索尼和奥林巴斯长期深度合作,并于2年,助力奥林巴斯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高清内镜。甚至在年奥林巴斯出现财务丑闻时,索尼以6.44亿美元参与定增,持股达到11.46%,成为奥林巴斯最大股东。
染色技术:2年,奥林巴斯推出了NBI窄带成像技术,此后成为内镜染色技术的主流方向,并通过专利进行了层层保护。NBI是一种光学图像强调技术,能够强调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变化。因为消化道内壁黏膜内含有丰富血管和血色素,血色素拥有很强的吸收窄波光的能力,通过血色素的强吸收和黏膜表面的强反射形成的鲜明对比,血管形态和黏膜构造被清晰的展现出来:黏膜表面血管显示为褐色,黏膜下层的血管显示为青色,大大有助于准确诊断。
放大内镜技术:
该技术是双焦点技术和超扩大细胞内镜技术(Endocyto)的结合。放大内镜的镜头处有软帽用于放大时调焦;镜体内部设有光学放大系统,可获得接近倍的放大图像。叠加超扩大细胞内镜技术,可将放大倍数提高至倍,实现微观细胞水平的观察。另外,放大内镜可以与NBI技术互补,形成的Magnificationendoscopy-NBI(ME-NBI)技术,可清晰显示胃肠粘膜的腺管开口形态、分布等变化,比较准确地反应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炎症性、增生性、腺瘤性、不典型增生和癌性病变。目前国内仍处于研究阶段。
AI技术:年5月,奥林巴斯发布了最新一代软镜系统EVISX1,除了具备扩展景深(EDOF)、红色二色成像(RDI)、纹理和颜色增强成像(TXI)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技术,该平台最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