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
生产,就是把胎儿从妈妈的子宫取出。这样大的举动,妈妈腹痛在所难免。一般而言,产妇在产后2~4天,由于子宫反射性收缩,下腹部会一阵阵疼痛。特别是在喂母乳时,疼痛更明显。子宫收缩,其实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地,这样的目的是防止子宫出血过多,并促进恶露排出。疼痛一般在产后3~4天自然消失。
因为腹痛也是自然现象,所以如果痛感可以忍受,那产妇不必理会,轻轻按摩小腹,或是敷个热水袋,顺其自然,隔个几天就好了。如果疼痛难忍,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止痛药或镇静药。
在中医指导下服用益母草膏或生化汤,有助于减轻疼痛。
二、阴部痛
这一点,剖宫产的妈妈可能没有这个体会,但顺产的妈妈就深有体会了。通产,顺产的话,产后从阴道一直到直肠部位都可能有痛感,这是因为:这些部位是胎儿娩出时的必经之地,生产时这些部位的肌肉因扩张而出现轻微肿胀;另一个原因是部分产妇分娩时进行了侧切缝合,肌肉受到更多伤害。有的胎儿较大,当其从狭窄的阴道娩出时,迫使阴道组织过度扩张与伸展,造成淤血和损伤,从而留下产后阴道痛,发笑或大声说话时痛感更明显。
不同于腹痛需要热敷,阴部疼痛可用纱布包裹碎冰对疼痛部位进行冷敷。对会阴处的恢复很有帮助。实在疼痛难忍,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斟酌使用止痛药。此外,产妇自己也要注意:
避免对疼痛部位产生压力的姿势,睡眠宜取侧卧位。
站或坐不要太久,坐时可在臀部垫个软枕头,或坐在中间有凹陷的坐垫上。
做促使阴部组织恢复的运动。方法是做憋尿动作,以收紧阴部及肛门附近的肌肉,持续8~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肌肉,并持续几秒钟,每天做20次。
三、耻骨痛
孕期,我们建议准妈妈尽量不要下蹲,做提水之类的动作。而产后,不少新妈妈产后下蹲、拿重物或排便时,感觉耻骨处疼痛,重者甚至迈不开腿,用不上劲。这是因为胎儿娩出时损伤了耻骨和周围韧带所致,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恢复。
耻骨痛,又该怎么保健呢?预防耻骨痛,其实从孕期就要开始。孕期孕妈应减轻活动,注意休息,防止孕期耻骨分离。产前如果发现胎儿过大,医生建议剖宫产,千万别固执地要顺产。生产后,应注意如下几点:
1.采用弹性附带固定骨盆,帮助耻骨恢复。
2.少做上下楼梯或走斜坡路的活动。
3.走路时放慢速度,步幅不宜过大,避免加重耻骨损伤。
四、尾骨痛
看电视剧时,经常看到婆婆在挑选媳妇时,喜欢选择大屁股的媳妇,有助生大胖孙子。这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屁股大,骨盆大的女性,生产较为容易。骨盆偏狭窄的产妇,如果胎儿头部过大,分娩时胎头容易将尾骨及肌肉挤伤,受到损伤的新妈妈在仰卧、坐位或用力如厕时,就会感到脊柱最下端疼痛,特别是坐在硬物上痛感会加重。一般而言,分娩后一两个月内逐渐减轻。
五、肌肉痛
我们平常搬东西或提东西时,用力过猛都容易使肌肉拉伤,更何况是产妇长时间地用力生产呢?分娩时如果产妇较长时间猛烈用力,容易造成肌肉组织或韧带过劳。加上失血引起血气两虚、周身毛孔张开,容易使风寒侵入体内,引起肌肉酸痛,尤其是两腿间的肌肉疼痛更为显著。
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秋冬生产的孕妇。月子里尽量不接触凉水,沐浴时用热水浴,以免寒邪侵入肌肉。在疼痛部位搽抹红花油,适当按摩。
六、乳房胀痛
这个是几乎所有新妈咪都会遇到的!由于激素的作用,分娩后2~3天,乳房逐渐充血、发胀,分泌大量乳汁。如果乳腺管尚未完全畅通,致使乳汁不能顺利排出,或者乳汁分泌过多超过宝宝需求,就可潴留于乳房内,引起乳房发胀与刺痛。
防治乳房胀痛,应该这样做:
1.及早喂奶,尽量让宝宝吸空乳房。
2.热敷或向乳头方向按摩乳房,帮助乳腺通畅。
七、手腕痛
手腕痛,也是我们常说的“妈妈腕”,由于孕产期体内荷尔蒙变化,引起手腕韧带水肿,肌腱变得脆弱;加上抱宝宝的姿势不当、时间太久,造成手腕肌腱劳伤,医学称为“腕管综合症”。
预防手腕痛,应当注意:
1.注意保暖,尽量不接触凉水。
2.抱宝宝的姿势与手法要正确,避免单手抱,不要抱得太久,不要过分依赖手腕的力量,将宝宝靠近自己的身体,以获得较佳的力学支撑。
3.坚持锻炼,如多做大拇指与手腕的弯曲、伸直、外展、内收等动作。
4.必要时,咨询医生采用超短波或红外线理疗。
八、膀胱痛
孕期,如果胎儿压迫妈妈的膀胱,就容易导致妈妈夜尿等问题。膀胱痛多见于产程过长、排尿不顺畅、尿液积在膀胱内无法排出的产妇。另外,有的剖宫产的妈妈,因为放置导尿管发生了细菌感染,引起膀胱发炎,也可诱发疼痛。
应对膀胱痛,方法是:
1.导尿或进行排尿训练,及时排空膀胱。
2.膀胱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3.多喝水帮助细菌排出。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孕期知识库)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