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纸尿裤的使用更加频繁,宝宝独立如厕的时间逐渐推迟。这本身是件好事,因为独立如厕训练不可能通过强制训练实现,需要复杂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协调。
然而,延迟的大小便训练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自行发展。如果孩子在入园前仍不能掌握独立如厕的方法,说明膀胱和直肠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对尿布存在过度依赖,对身心健康发展并无益处。
年一项针对教育系统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在幼儿园经常尿裤子不仅让孩子感到非常不舒服,还会感到羞愧、沮丧,甚至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准备好开始如厕训练呢?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看是否有以下信号:
1.提前感到想要排尿/排便
儿童医学认为,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膀胱系统和直肠进一步发育,当尿液充满膀胱或大便刺激直肠时,会明显感到有上厕所的冲动。比如发现宝宝在玩玩具时突然站起来摸屁股,或者停止手中的动作直立起来,这些都是宝宝想要大小便的下意识反应。
2.能够控制你的肌肉
大便发生后,小月龄的婴儿通常还不具备控制肌肉的意识和能力,少许尿液就会排出体外,但随着月龄的增加,小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甚至整夜都不会将尿液弄脏。这说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已经比较成熟,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暂时不进行排泄的动作。
1.如何为宝宝选择专用马桶
在决定让宝宝开始学习使用马桶时,首先要帮助宝宝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结构稳定的专用马桶。儿童厕所尽量不要与成人混用,一方面大小不合适,孩子坐上去感觉不稳,另一方面卫生条件难以保证。不要选择带有汽车、小玩具等装饰品的婴儿厕所,避免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2.通过图画书引导孩子上厕所
绘本是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通过可爱的绘本故事,孩子对如厕有了认识,可以掌握绘本中的大小便知识,看到绘本人物练习如厕的画面,释放宝宝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学习如何穿脱衣服、擦屁股,进一步增强宝宝的信心。
3.每天有规律、有规律地练习。
定时排便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避免便秘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孩子学习上厕所时,要定时定点安排孩子的排便,即使暂时没有便意,也要坐在马桶上一会儿,寻找排便的感觉。
练习如厕过程的3个技巧
1.不要以为厕所训练越晚越好。
推迟或忽视如厕训练已经成为育儿的主流趋势,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甚至认为自我如厕不需要刻意引导。然而,医院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岁以上仍使用尿不湿的儿童,发生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医院著名儿科医生布拉泽尔顿表示,白天实现如厕控制的儿童平均年龄为2岁零4个月,夜间则为2岁零9个月,平均训练时间为9个月。
2.用工具诱导孩子学会独立上厕所。
除了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绘本和马桶,还可以选择训练裤作为孩子学习上厕所的小工具,在孩子两岁以后,建议家长可以尝试在白天把纸尿裤换成训练裤,裤子湿了不会马上弄湿其他衣服,提高孩子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3.不要责骂或催促孩子。
成人独立上厕所很容易,但孩子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中间还会有反复和退步。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尿裤子而责骂、批评,压力会导致孩子学习变慢、成绩变差,甚至对排便感到羞耻和厌恶,对健康不利。